災難發生時,民眾必須先自助、互助,後續才有機會公助,這樣的概念幾乎已經是近年來災難應變的鐵律,西元2015年仙台會議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其中一項重點,便是建立社區與國家的韌性,更強調了自助、互助與公助的重要性。
如果在災難發生前,先將社區中的志工進行訓練與組織,災時就可以更迅速的投入應變。台灣目前內政部有辦理防災士的訓練與與培育,主要承襲於日本防災介助士的模式,擬在建立社區自救、互救的基礎工程。然而,除了日本的系統外,另外一個值得參考的系統是美國的社區緊急應變小組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CERT),美國幅員遼闊,部分地區地廣人稀,因此政府資源更難迅速到位,當災難發生時,更仰賴社區民眾的自救與互救。
社區緊急應變小組(CERT)是一項由國家支持、在當地實施的計劃,目的為教導志工(Volunteers)針對可能影響其社區的危害做好準備。1985年,加州洛杉磯附近的Whittier Narrows地區發生地震,災情嚴重,未經訓練的志工搶救了近700條生命,但不幸的是有100名志工喪生,因此洛杉磯消防局(Los Angeles Fire Department, LAFD)首先提出CERT的概念,主要參考墨西哥以及日本民眾面對災難時的反應。1993年,美國聯邦緊急災難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成立了隸屬於聯邦政府的CERT組織,並於1994年擴展CERT,使其適用於所有災難;2019年,CERT新增線上操作及學習資源,使得志工更易於加入組織。
台灣雖然不像美國國土廣大,但是在過去發生重大地震時,在專業應變單位到達前,也往往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伸出援手、救助社區中的災民與傷患。如果能夠將社區中的民眾加以訓練、組成CERT,就可以在救災單位到達前,更早、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展開救援,也可以在救災單位到達後,增加救災的量能。這也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作者: 台大醫院 王良惟、何奕儒、盧冠廷、林鍵皓、鄭銘泰、周維國醫師
參考資料:
3. CERT Basic Training Participant Manual - Ready.gov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