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立朴子醫院火災桌上模擬演習

部立朴子醫院火災桌上模擬演習

#桌上模擬演習中的5W1H

在醫院中,如果突然發生火災,你是否知道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我們很榮幸受邀於部立朴子醫院,設計並執行了一場以特殊單位為主角的火災桌上模擬演習,旨在讓參演者在安全環境中體驗臨場決策的挑戰,從中學習並提升應變能力。
這次的演習有別於常見的「念稿式」模擬方式,我們從醫院的實際情境出發,結合病房平面圖與病人資料,並讓參演者在演習前不知火災發生地點,以更真實的方式模擬應變過程。
藉著這個機會,我們想深入探討桌上模擬演習的三大核心:誰、在哪裡、做什麼
1. 誰(Who):應變的人員
災害發生的初期,應變人員通常僅限於受災單位的同仁,例如火災發生病房的護理師。然而,隨著訊息傳遞,其他單位(如總機、鄰近病房)的支援人員也會陸續加入應變行列。因此,在演習中清楚列出可能參與應變的所有人員名單,尤為重要。這不僅能幫助評估人力資源,也能避免「鬼影行動」(指應變工作不知由誰負責的情況)。
2. 在哪裡(Where):應變人員與工作的地點
清楚說明應變人員的所在位置,是桌上模擬演習的另一個關鍵。例如,發生火災病房的病患與護理師、中控室的工務人員等。在演習中,應變人員的位置,可以評估到達受災現場的速度及工作安排,例如值班工務人員多久可以到達受災病房。此外,也能說明釐清應變工作執行的地點,如召回員工的報到位置,來幫助評估這些地點是否適當。
如果在桌上模擬演習中有使用平面圖,可以將之標示在圖面上,更能幫助所有人討論。
3. 做什麼(What):應變的具體行動
桌上模擬演習中,最常被討論的是應變措施本身,例如滅火、疏散病人、關閉病房門等。然而,除了行動本身,我們還需考慮執行方式(How),例如垂直疏散病人時是使用樓梯還是電梯?推病床疏散是否需要特殊裝備?以及考慮行動目的(Why),為什麼選擇疏散而非就地避難?為何先疏散這個病人?這些細節直接關係到應變行動的效率與安全性。
以時間為框架,整合三大核心
在演習設計中,「誰」「在哪裡」「做什麼」應設置於特定時間(When)的框架內。例如,火災發生後的前三分鐘內,哪些人員應該進行應變?三十分鐘後的全院應變是否已妥善啟動?針對快速演進的事件(如火災),可採用分鐘級別的時間框架;針對較長期的應變(如災後恢復),則可使用日、週甚至月作為框架。
結語
桌上模擬演習是一種能夠放慢腳步、深入討論的寶貴工具。只要善用這樣的邏輯進行規劃,參演者不僅能發現應變計劃中的問題,更能集思廣益,找出改進之道。期待未來有更多醫療機構採用這種方式,讓每一場演習都成為強化應變能力的重要契機。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