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健康照護機構的火災應變

#兼顧疫情控制與防火安全的緊急應變管理

2020/11/26、11/29

我們今年很榮幸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共同舉辦了醫療院所緊急應變管理的線上課程,在11/26的第一場次中,邀請到林金宏董事長和石富元醫師,來討論『疫情下健康照護機構的火災應變』和『兼顧疫情控制與防火安全的緊急應變管理』兩個題目。在這裡將上課中一部分重要的內容整理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 健康照護機構在火災應變上的特性,與其他場所非常不同,而災害應變也不是醫護人員的本業,因此,需要透過緊急應變管理,來增加健康照護機構的災害韌性。 在減災整備方面,機構中硬體上的問題,例如門的寬度阻礙推床、煙霧快速擴散到走道上,需要透過硬體上的改變來提升減災整備能力,但是硬體上不足的地方,要靠軟體來彌補,包括人員的訓練、演習、應變計畫。過去在辦理火災演習時,通常都是單點(一個單位)發生災害,在這個單位中進行演練,但沒有考慮到真實狀況下,有可能上下樓層的單位也都是受災單位,因此建議在未來的火災演練中,加入『多點』的情境。另外,在演習中也常常設定醫護人員發現火煙後開始應變,但真實狀況中,可能是只有火警警報或聞到煙味,這些情境在應變上會有不同的考量,有都應該納入演習的設計中。 在火災的應變上,要考慮三個面向,第一是『順序性』,火災應變時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要思考哪些要先做、哪些後做,例如疏散時要先疏散哪一床;第二是『正確性』,包括正確的使用消防設備,像是選擇正確的滅火器,以及消防設備的正確配置;第三是『整體性』,火災應變並不是只有火,而要將環境中的危險因子也一起考慮進去,例如建築的結構。 火災應變中的『疏散還是就地避難』,一直都是一個困難的問題,這也是在規劃演習時,應該要訓練應變人員如何判斷思考,而不是只給答案,畢竟每次災害都是不一樣的。要注意的是,人員就地避難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立,包括了這個避難環境必須要能暫時抵擋危害,像是一定時間的防禦火煙,也要能繼續提供照顧,特別是仰賴維生設備的病患,其照護的停止可能導致病患死亡,並且避難環境中要有二次避難的路徑,一旦災害擴大,還有可以疏散的通路。 火災的應變管理,跟現在大家正在應變的疫災之間,會有互相影響的關係。從疫情爆發以來,收治新冠肺炎的病房或加護病房發生火災,在國際上時有可聞,台灣在今年也有兩起防疫旅館的火災。疫災的應變,可能會增加健康照護機構火災的風險。我們在這邊以危害脆弱度分析的簡單公式來整理: 風險=發生機率X(衝擊 – 減災整備) 在發生機率部分,為了防疫工作,醫院內的危險物品增加很多,例如酒精、攜帶式氧氣鋼瓶,這些危險物品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會增加火災發生的機率。在易燃液體部分,要注意妥善固定,特別是掛於行動的車輛(像是醫院的推車)上要注意傾倒的可能,也要避免放置在有動火作業、高耗能電器、會產生火花的地方,醫院中雖然使用防火耐燃材質的窗簾、床單,但如果碰到酒精,一樣會容易燃燒,因此在床尾放置乾洗手有一定的風險;而在氧氣鋼瓶的管理上,也要注意空間當中儲存太多氧氣鋼瓶是很危險的,需要針對防火區劃的大小來計算可安全容納的氧氣鋼瓶量。 在減災整備部分,為了防疫而管制出入口,可能使得避難逃生的道路受阻,像是房間、走道都有管制,但是沒有搭配消防連動或標示調整;另外,缺乏防疫下火災的緊急應變規劃和演練,例如針對新增加的空間或危害來調整應變計畫或進行人員訓練,這些都會削弱醫療院所在火災整備與減災上的能力。一些因應疫災的臨時應變場所,只有防疫上的考量,而缺乏消防規定上的調整,很多設施不完備,例如缺乏防火區劃、緊急逃生標示,臨時設置的場所的隔間,也可能會破壞或缺少火警探測設備。 另一方面,火災的應變措施中,也可能增加了疫災的風險,例如在確診者的病房中裝設自動排煙設備,由於這些管路可能跟其他安全區域是相連的,如果因誤動作而導致排煙設備開啟,可能會經由這些管路,將病毒散佈到其他安全的區域中。 因此,有幾個建議的改善措施: 1. 場所使用前嚴謹的評估,如有不足,需要在管理上加強 2. 場所管制時,避難逃生相關標示及圖示需妥為變更 3. 加強易燃物、高壓氣體鋼瓶及電器用品的管理 4. 應變計畫需符合使用現況 5. 疏散過程中,有感染顧慮者要有特殊的隔離及後續處置措施 6. 要有適當的演練 ------------------------------------------------------- 課程中的提問與講師的回答,我們也整理在這裡: Q1. 如何兼顧防疫與消防安全?例如門禁管制會阻礙逃生。 A:如果要門禁管制,可考慮進一步設置標示,表示這個門有被管制,並且加上軟體與計畫上的配套措施。其次,建議『軟』的封,不要『硬』的封。例如可以用封鎖線膠帶,再搭配警衛、警語、監視器來管理,但不要用鎖鏈將門鎖上,會有安全上的顧慮。 Q2. 如果是隔離區域發生火災,應該先救人還是先著防護裝備? A:外部支援人力因為對特定區域內部不熟,反而會增加風險,例如開刀房、隔離病房等內部複雜的空間。因此不建議外部支援人力貿然進入,但是相對的,災害前要先做好內部病患配套的『打包』措施,以便火災發生時能更快速的疏散。支援人力可以集結在相對安全區,防護設備部分建議戴N95就好,不用一定穿防水隔離衣。 Q3. 『負壓』是否會對滅火器的使用造成影響? A:負壓病房中空調的過濾器,本來在火災後就需要更換,因此不需要考慮滅火器對HEPA的影響。但是因為負壓區的換氣率高,因此要火災復燃的機會較高,在滅火時要注意這個部分。 ------------------------------------------------------- 資料來源、圖片來源:林金宏董事長與石富元醫師課程資料 整理、編撰:周維國醫師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