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災害應變中的物資與人力管理與調度


醫療院所的日常工作中,就有著相關的物資與人力管理的機制,但是當緊急事件或災害發生時,這兩個機制更是決定應變效能的重要關鍵。在2019年底以來的新冠疫災應變中,也可以看到物資與人力管理的重要性。與其他醫院災害不同的是,疫災應變是屬於『中長期』的應變,這種狀況下的物資與人力調度,都與短期應變的災害不同,在過去的教育訓練中很少提及,也很少在演習中測試。我們就以疫災應變為例,來討論物資與人力這兩個重要的項目。

當醫院的災害發生時,處理災害的執行工作會產生物資上的需求。以新冠疫災為例,在去年五、六月疫情嚴峻的時候,為了要處理大量病患的篩檢與治療,就出現了口罩、防護衣、防護面罩等需求。從需求面上出發,物資的管理與調度,要考量『品項』、『數量』、『分配』三個問題。『品項』指的是需要哪些類別、什麼型號的物資,例如在檢驗能量上,PCR檢測與抗原快篩就是不同的品項,或是為了施打疫苗的順暢,需要準備有輪子的椅子;而各品項中該準備多少的『數量』,也是由需求所決定,例如醫院增建了疫災專責病房,其中醫護人員所需要的個人防護設備的數量也會跟著增加,當數量不足時,除了向主管機構申請調度外,還可以考慮透過合約的廠商,或是體系內院區調度,甚至是自己製作;當取得物資後,則要考慮哪些單位、哪些人需要何種物資的『分配』問題,例如臨床單位和行政單位對於物資的分配考量就會不同。 隨著災害與應變的進展,物資的需求可能變化很大,例如疫災病患的多寡,會改變物資的使用與需求;天氣等環境因素,也會對物資的需求產生影響,像是下大雨時院外篩檢用的帳篷可能會漏水。還要考慮有些物資會有配套的問題,例如室外負壓病房設置,除了空間外,還需要配套的冷氣、照明、插座、氧氣…等,或是醫院內要將一般病房改建成負壓病房,會需要攝影監控設備、清潔用品,這些都是在規劃物資的管理與調度時需要考慮進去的。災害應變中也可能要面臨新的領域,例如防疫旅館或替代醫療場所,其中的物資需求,可能是醫院過去沒有規劃過的,例如電腦需要幾台,需要各功能團隊共同討論與評估。 災害應變的需求,還體現在人力的管理與調度上。當災害發生時,可能會需要調度或增加應變的人員來處理災害。應變人力的增加,在某個程度上可以增加應變的量能,但到了一定程度後,反而有可能拖垮整個應變。因此,就需要人力的管理與調度的相關機制。 人員的動員,可以從5W1H這六個面向上進行考量: Who:需要哪些人,特別是具備某些特殊專長的人力。 What:這些人要做什麼。主要是在災害應變中負責的工作。 Where:到哪些地方支援。這些被動員的人員,會需要到哪些地方進行應變工作。 When:需要這些人運作多久。運作時間較長時,需考慮輪班的問題。 Why:為什麼需要這些人。從應變的需求面來考慮為何需要人力。 How:如何動員。是透過何種程序來動員人力。 在動員的方式上,可分為院內調度與召回兩種方式。召回指的是從醫院外部取得必要的人力資源,其優點是可以增加醫院內整體應變的量能,或是取得原有不具備的應變能力,但其缺點則包括需時較長、效率較差、可能需要負擔額外成本、被召回的人員對於狀況較不孰悉等等。院內調度則是以當下院內的人力進行重組,以增加某一部分的應變量能,相較於召回,院內調度的速度較快、後續照護的銜接較容易,但可能會犧牲部分院內現有的功能與照護的品質。至於該選擇哪種方式,或是兩種都採用,則取決於醫院的規模與災害應變的狀況,還需考慮動員的人員數量和其專業面向。過去醫院的人力動員方式,很多都是用廣播、簡訊等的通知方式臨時啟動,但是這些方式在疫災應變中不一定可以適用。以疫災為例,有些災害的應變時期較長,可能是數週到數年,要考慮的是中長期事件的人力動員規劃。 在人力的管理與指揮上,可以使用HICS(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這個指揮體系中功能分組與全災害應變的觀念,可以解決災害產生、非醫院平日工作上需求的問題,例如最新疾病資訊與防疫決策的宣布、防疫資源的掌握與調度、防疫獎金分配等問題。以疫災這樣長時間應變的災害來說,也可以考慮使用這個指揮體系,來組成一個應變小組(Hospital Incident Management Team, HIMT),專門負責處理災害應變上的問題。 跟物資上的管理一樣,災害應變中有些工作是之前沒想到的或沒分配的,例如疫情時進行篩檢的人力、因應檢驗量能增加而需要增加檢驗的人力、設置替代/延伸醫療場所需要的人力…等。因此,人力的管理與調度上,也是取決於災害應變的需求。隨著災情的控制,應變上的需求減少,也要將物資與人力這兩種資源『downgrade』,進入歸建的程序。 在疫情下其他災害還是可能會發生,像是台灣的錢櫃KTV火災、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件、彰化喬友大樓防疫旅館火災、城中城大樓火災都是在疫情期間發生的災害;而在國外,2020年貝魯特發生大爆炸事件後,受到COVID-19感染的人數也大幅上升,反映了災害之間的交互問題。在疫情之下,醫院可能面臨兩種災害共同發生時,例如需要同時兼顧防疫和大量傷患或是醫院火災,在人力的管理上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可以考慮將疫災應變的HIMT作為其他災害應變組織的幕僚單位,協助其他災害應變時感控及運作的建議。在面對共同發生的災害時,更需要透過事件行動規劃(Incident action planning)的方法,不斷更新資訊,修訂應變的目標,以後果管理的方式進行全災害應變。 --------------------------------------------- *本文歡迎轉載與分享 資料與圖片來源:林鍵皓醫師、陳玉龍主任、周維國醫師(2021/11/29 醫療院所緊急應變管理線上課程) 整理、編撰:周維國醫師 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請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