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院發生災害時,需要員工群策群力共同應變,因此,首先要有足夠的員工來進行應變,其次,還需要有一個規劃良好、健全的應變組織,能將員工整合成一個團隊,共同應變災害。
醫院的緊急應變需要有足夠的災害應變人力,然而,要掌握醫院中的人力狀態,特別是在災害應變過程中,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在緊急應變計畫中,會規劃調度多少人力來應變各種災害,但是由於每次的災害都不完全相同,很多狀況事前也很難預料得到,導致人力規劃上的困難。舉例來說,在2019年以來的COVID-19應變中可以發現,醫院實際上的人力動員與組織,與緊急應變計畫中原有規劃的相差甚大,而且會隨著疫情的變化而調整,像是確診病患增加的時候,就需要有更多原本不是照顧確診病患的員工投入這個工作中。此外,也要考慮能用的人力有可能因為災害而短缺,例如颱風或地震導致道路中斷,使得員工無法到院,或是員工因感染疾病而被隔離,導致能參與應變與正常工作的人力減少。除了減少外,也要考慮人力增加所導致人力狀態掌握的困難,例如大量志工加入應變,或是在院外的員工看到醫院發生災害的新聞,主動回院參與應變。
簡單來說,在規劃員工人力部分,應該聚焦在兩個面向上:災害應變與持續運作。災害應變是指處理災害產生的相關問題,例如火災的時候需要滅火、地震後建物修繕、新冠疫情時在醫院大門口讀取健保卡,這些應變工作是沒有災害時不會出現的;而持續運作的部分,則是指在災害之下醫院需要持續提供的必要功能,例如緊急手術的進行、加護病房病患的維生、急診病患的診治,這些工作是醫院平常就有的,而且即使在災害之下也不能中斷的。另外,有些工作是平時醫院運作中就有的,但是可能會因為災害或其應變造成工作量增加,例如感染性廢棄物是醫院平時就會處理的,但是疫情嚴重時,需要處理的感染性廢棄物可能會大幅增加,導致需要更多的人力來處理。從這兩個面向上來規劃,可以比較能夠掌握人力的配置與數量,舉例來說,為了要在醫院門口設置管制站來讀取健保卡,調度了一些院內的行政人員來執行這個工作,如果反而導致重要、關鍵的行政工作因此無法進行,就需要重新考慮人力的配置。
除了足夠的應變人力外,災害應變需要藉由團隊來完成,因此,需要一個健全的指揮架構,來讓員工可以更好的齊心協力應變災害。在台灣的醫院緊急應變計畫中,都有規劃了災害時的緊急應變指揮架構,但是這些指揮架構大多與醫院平時的組織架構不同,例如有些醫院使用的HICS(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再加上災害並不常見的這一特性,使得災害發生時,員工對這樣的指揮架構很不熟悉,讓指揮架構擺盪在原有組織與緊急應變組織之間,反而造成混淆。因此,一方面醫院應該針對災時的組織架構,提供員工教育訓練與演習,另一方面則是提供員工在這個組織架構中職責的任務卡,讓員工快速上手,並且知道在這個架構下如何運作。
如果有棟房子,一個人來蓋需要100天,那麼,100個人是否能在一天就完成?在災害應變中也是如此,增加投入應變的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災害應變的效率,但還需要透過團隊合作、管理與指揮,才能讓參與應變的員工充分的發揮,成功完成災害應變的任務。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Muller, R.J.,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 Bible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rs. 2017: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