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日常運作仰賴著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電力、乾淨的水、空調、醫用氣體、抽吸、甚至是油料,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電力,醫院中的各種病患檢查與治療、照明與空調的運作、檢體與食材的冷藏、以及各種重要的功能都需要電力的供應。
基礎設施的失效,會使得醫院運作出現問題。在台灣,曾經發生過醫院的液氧槽氧氣外洩、院內氧氣不足,導致醫院內需要使用氧氣的病患面臨缺氧的危機;也曾經發生過醫院因台電維修電路而停電、啟動發電機後又故障,導致院內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受到影響;也有醫院受到空調故障,影響到開刀房的運作。
這些基礎設施的中斷,可能是設施本身的問題,例如院內電力設備故障,或是水源遭到污染,本身即可以造成衝擊;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災害所導致,例如地震後導致停電,或是乾旱時導致供水中斷。不論是哪種原因,都需要在事前進行規劃,以減少災害的發生與衝擊。
對於基礎設施的維護與保養,是讓這些設施運作、不致失效的關鍵,例如定期檢測與維護發電機、電力系統、供水系統、污水排水系統、醫用氣體…等。除了工務、機電人員外,醫院的管理人員,以及使用這些基礎設施的臨床工作人員,也可以參與其中,提供日常使用上發現的問題,做為維修的參考。不同單位員工的參與,能減少這些基礎設施發生失效的風險。此外,例行對設備的維護與保養,也可以作為對備用系統的測試,例如將醫院的用電切換到發電機來供電。
對於重要的基礎設施,還需要有備援系統,來確保當主要系統失效時能提供使用,這也是重要的減災措施。例如醫院的電力平時是由台電供給,以發電機作為備援的系統,但是在病患維生高度仰賴電力的單位,例如加護病房,還可以準備不斷電系統(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PS),當發電機也失效時可以供電。
除了備援系統,減災的另一個方法是備有替代方案,例如中央氧氣中斷時,以氧氣筒給氧,或是停水時改以瓶裝水提供飲水。有些替代方案的提供,是由外部廠商負責,例如停水時由外部廠商送水至醫院。醫院也需要在災害發生前,先與這些廠商簽訂合約,確保災害時可以應變。即使如此,醫院還需要規劃當外部廠商無法提供這些基礎設施時的應變策略,例如因道路中斷而無法送水到院時的應變措施。
我們平常對於基礎設施的使用習以為常,認為這些設施都能正常運作,但是我們需要認知到這些設施有失效的可能性,並且列入年度的危害脆弱度分析,以及醫院的緊急應變管理中。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 2014 Incident Response Guides (IRGs) (https://emsa.ca.gov/hospital-incident-command-system....../)
3.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 2014 Incident Planning Guides (IPGs)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