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Integrated Preparedness Cycle 看醫院的災害整備

 


🚨 醫院的災害整備,為什麼「做一次」不夠?

對於醫院而言,災害雖然是低頻率發生的事件,但一旦發生,其影響可能極為嚴重,且需要與日常運作截然不同的應變模式。因此,事前的整備(preparedness) 是確保醫院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應對的關鍵。

災害整備的比喻:如同汽車的備胎

我們可以將醫院的災害整備比喻為汽車爆胎的情境。雖然爆胎的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駕駛人需要立即應對,而備胎與千斤頂正是事前準備的關鍵。同樣地,醫院也必須針對潛在災害做好整備,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回應,降低衝擊。


醫院的災害整備要素

根據 Integrated Preparedness Cycle(整合整備循環) 的概念,醫院首先需要辨識潛在的危害(hazard identification)、評估這些危害的風險(risk assessment),並據此建立整備工作的優先順序(priority setting)。例如鄰近工業區的醫院需要更關注化學災害應變能力。


醫院的整備工作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計畫(Planning

整備工作的基礎是計畫的制定,包括:

  • 災害應變計畫(Emergency Operations Plan, EOP):涵蓋各類災害的應變措施,如火災、地震、大規模傷患(MCI)等。
  • 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s):細化各部門在應變中的具體步驟,如檢傷分類流程、病患疏散策略、資源調度機制。

組織架構(Organization

災害應變涉及跨部門協作,以及不同於日常工作的應變作業,因此醫院需要建立可用於災害應變的指揮體系,包含對於應變中各種工作的職位規劃,例如資訊的收集與共用。

物資與設備(Resources & Equipment

包括應變災害會用到的設備、基礎設施、醫療物資、非醫療物資。醫院需要根據自身與災害的特性來進行準備,例如對於無法行走的病患的搬運設備

訓練(Training

透過訓練讓需要參與應變的人員熟悉應變時的相關工作。訓練不僅限於技術操作,如急救技能、滅火器使用,還應涵蓋情境應變能力,例如:

  • 如何在緊急情況下完成病患疏散。
  • 如何在資訊不完全的狀況下迅速做出決策。

演習(Exercises

作為整備中的關鍵環節,演習提供了一個模擬災害事件的場景,讓應變人員了解災害事件時如何應變,同時也提供了測試的功能,為之後的評估與改進鋪路。

評估與改進(Evaluation & Improvement

醫院的整備工作可能有不足的地方,另外,醫院的狀態或是災害的風險可能會改變,例如新蓋的院區或是新興傳染病。醫院都需要針對這些方面進行評估和改進。


整備工作的循環與層次

這些整備工作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關聯並具有順序性,通常的流程為:

  1. 計畫 → 2. 組織/物資 → 3. 訓練 → 4. 演習 → 5. 評估與改進

此外,整備工作亦可分為不同層次

第一層:制定計畫、規劃組織架構、準備物資與設備

第二層:訓練員工如何使用計畫、組織架構、與物資

第三層:透過演習測試員工訓練的成效,以及計畫、組織、物資的適當性

第四層:評估演習的結果,並據此提出對於演習、訓練、計畫、組織、物資的改進措施

這些整備工作並非只進行一次就好,而是按照順序與層次不斷的循環重複,透過這樣『滾動式調整』的方法,達成「整備循環」


結語

正如《韓非子》所言:「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醫院的災害整備工作也必須持續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風險與挑戰。透過Integrated Preparedness Cycle 的循環,醫院能夠確保自身在面對災害時具備最佳的應變能力,為病患與社區提供更安全的醫療服務。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2. Jan Glarum, Healthcare Emergency Incident Management Operations Guide. 2017, Butterworth-Heinemann
3.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Guidebook, 5th Ed., 2014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