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中的測試與訓練(Testing vs Training)

 


演習是災害整備的重要工具,核心功能分為測試與訓練。然而,許多人在規劃與執行演習時,經常混淆這兩者的對象,導致演習效果大打折扣。釐清測試與訓練的功能與目的,是提升演習效能的關鍵。
測試的對象:整備程度
演習的測試功能在於檢驗組織的災害應變整備,主要針對以下三個方面:
✅ 計畫:測試應變計畫的可行性,例如通報程序是否順暢、人員召回流程是否可行。
✅ 組織:檢查應變組織架構是否能有效指揮、協調、管理,例如命令傳遞是否正確、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是否流暢。
✅ 物資:驗證設備與資源是否可用和充足,例如搬運工具是否足夠、基礎設施能否支持災害應變。
透過測試,可以發現整備中的問題與不足之處,為後續改進提供方向,才能增強組織的整備。
訓練的對象:應變人員
演習的訓練功能在於提升人員的應變能力,讓參演者熟悉以下三個面向:
📌 使用計畫:讓應變人員了解應變計畫內容及其在災害下的使用方法。
📌 執行職責:幫助應變人員掌握其在應變組織中的角色與職責。
📌 操作物資:確保應變人員能熟練使用設備器材,並了解物資調度的流程。
訓練的最終目標是讓應變人員在面對真實災害時能快速反應,減少錯誤,提升應變效率。
常見誤區:混淆測試與訓練
在台灣,演習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把應變「人員」當成測試對象,卻很少把測試結果回饋到計畫、組織或物資上。
🚫 誤區1:當人員被「測試」時,他們容易把演習當成「考試」,為了通過測試,開始預演、寫劇本、背台詞、練走位……讓演習變成一場舞台劇。
🚫 誤區2:測試發現的問題沒有被轉化為「計畫、組織、物資」的改進措施,導致演習無法推動組織整備的提升。
建立正確的演習觀念
☑︎ 主管應了解演習是改善整備與訓練人員的過程,而非指責員工的工具。
☑︎ 演習設計團隊應根據測試與訓練的不同功能設計目標與場景。
☑︎ 參演者應明白演習不是考試,而是學習與提升的機會。
☑︎ 評估者應針對不同功能進行區分性的評估,找出「計畫、組織、物資」和人員「訓練」中需要改進的部分。
結論
演習是 測試 與 訓練 的有力工具,但只有清楚地釐清這兩個功能的對象,才能發揮其真正價值。測試提供了改進整備的依據,而訓練則為應變行動奠定了基礎。當這兩個功能在演習中被合理規劃與執行時,才能有效促進整備量能的提升。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Darren E. Price; Thaddeus D Hicks, Emergency and Disaster Exercises: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Exerci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duct,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Planning. 2023, Kendall Hunt.
2.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