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演練或全面性演習(在台灣常稱作實兵演習)的設計,旨在模擬真實災害場景以測試應變量能,但畢竟有些因素無法模擬(例如地震造成的大樓搖晃、在現場發生車輛爆炸…),演習現場也可能會有些無法改變的因素(例如加護病房中原有的病患無法全部清空、演習當下的天氣狀況…)。
這些因素包括人、事、時、地、物,因為無法完全照演習設計者的設計來進行,所以需要配合現有的環境來做假設或模擬。有些因素是真實『有的』或『沒有的』,有些因素則是需要在演習中『當作有的』或是『當作沒有的』。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四類:
第1類:實際上『有的』,在演習中也『有的』
例如醫院內原有的空間、防火區劃上的防火門、帶到演習場地的醫藥材與設備…等。這類的因素通常就是演習所要測試的資源、空間、動線、設備、人力…等重要因素,參演者需要認知到這些是存在的、可以利用的,但原有的限制也不會因此改變,例如實際上空間多大,就只能利用這些空間。
第2類:實際上『有的』,但演習中要『當做沒有的』
例如加護病房中原有的病人、演習的觀察者與評估者…等。這類因素通常是演習設計中難以改變的,例如很難為了加護病房火災演習就把加護病房清空。這一類的因素在演習設計階段要盡量規劃相關機制進行控制,例如在原有病床旁多擺放一張病床,放置模擬病患。
第3類:實際上『沒有的』,但在演習中要『當做有的』
例如濃煙、火焰、模擬傷患的重量…等。這些因素中,有些可以透過模擬來增加擬真度,但是無法完全真實,例如使用製煙機來製造火災時的煙霧,但是基於安全考量,無法真實呈現火災現場煙霧的熱度及毒性。在演習設計上,這類因素需要與狀況(Inject)搭配,讓參演者能接收到訊息。
第4類:實際上『沒有的』,在演習中就是『沒有的』
例如沒有人力、沒有支援、沒有足夠的醫藥材…等。這類因素中,有些是演習要評估的資源,例如只有一台呼吸器、卻有三個病人要用。有些則是需要評估的應變作為,參演者沒有做出來的就認為未執行,例如沒有把點滴掛起來,就不會滴;沒有確實壓甦醒球(ambu bagging),病人就會缺氧。
因為會影響到評估的結果,這類因素不能當作有,例如實際上防火門沒有關,不能假設火煙不會擴散。這一類的因素是演習設計中最需要注意的,如果沒有良好規範,會直接影響到演習的成效。
不論是哪一類,都需要向所有參與者清楚說明,並確定所有人都有認知相關的設定與規則。
讓參演者知道這些,才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哪些需要真的做、哪些不能真的做。
讓演習控制者知道這些,才知道哪些需要介入與控制。
讓評估者知道這些,才知道哪些要評估、要根據什麼標準來評估。
舉例來說,火災演習中如果不能真的關閉氧氣,參演者只要做出動作,評估者就認為有關閉;然而,有插管的病人如果沒有參演者給予人工呼吸,評估者就需要認為沒有人在照顧他,控制者要設定該病患死亡。
這些演習中『有的』『沒有的』,很多人為了節省時間,沒有清楚交代,很可能導致與真實狀況落差,甚至參演者對真實應變的誤解。一個好的實兵演習設計,需要仔細規劃這些『有的』『沒有的』,才不會讓參演者覺得是被刁難,也才能發揮演習真正的功能、達到演習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2.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3.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