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中傷病患的擬真度(Simulation Fidelity)

 


在醫療緊急事件演習中,傷病患是一個關鍵元素。不論是災難現場的大量傷患演習,還是醫院的火災演習,傷病患的處理都是應變行動的核心。因此,如何提升演習中的傷病患擬真度(fidelity),讓參與者感受到真實感,是設計演習時不可忽視的一環。近年來,許多演習強調通過傷妝或高擬真度的模擬器來呈現傷情,例如模擬流血的傷口或使用電腦控制的假人來模擬各種情況,這些方法的確能夠增加真實感。然而,這些高擬真度的設計往往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與資源。
關於擬真度,我們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物理擬真度(Physical Fidelity)和功能擬真度(Functional Fidelity)。物理擬真度是指模擬中的外觀、觸感和聲音等感官細節是否接近現實情境,這需要大量的技術與設備支持,例如高仿真的假人或逼真的場景設置。而功能擬真度則側重於模擬的操作是否符合實際應變需求,強調參與者在演習中的行為與決策是否與現實相符,即便模擬的外觀不完全逼真。
物理擬真度能增加參與者的沉浸感,但並非總能直接提升演習效果。有時,過度強調外觀細節反而讓參演者分心,忽略了演習的核心目的。而功能擬真度則能讓參演者專注於應對實際情境,進行分析與決策,這對演習效果來說更加重要。
在設計演習時,傷病患的擬真度應該回歸演習的目的。擬真度的真正的角色是演習狀況(inject),用於傳遞演習中的『訊息』,並促使參演者作出應變行動。因此,重點應放在模擬場景的功能對應上,而不僅僅是外觀的仿真。一些低物理擬真度的模擬仍然能夠提供高功能擬真度,只要它能有效傳達訊息,特別是在決策、團隊合作和應變能力的演習中。
舉例來說,演習中的傷口設計可以使用精緻的傷妝,也可以簡單地用一張照片來表示。如果演習的目的是促使參演者做出判斷和決策,例如處理傷口、進行檢傷分類或決定是否需要後送,那麼這兩種方法在物理擬真度上的差異並不大,但成本卻相差甚遠。然而,如果演習的重點在於技術操作,例如傷口縫合,那麼照片甚至精緻的傷妝都無法達成目標,這時就需要使用可縫合的模擬傷口。
另一個例子是火災演習中,常用假人來模擬住院病患進行疏散以及吸入濃煙、呼吸困難,演習控制者通常只需口頭告知參演者病患的表現,儘管這需要參演者自行想像,但他們往往能夠立即做出應變行動,這表明即使是簡單的口頭說明也能有效傳遞演習訊息並達到演習目的。相對的,如果傷口化妝非常逼真,但扮演傷患的模擬者無法呈現出正確的傷情,也會失去傳遞訊息的意義。
更甚者,低擬真度的桌上模擬演習同樣具有實用價值。這類演習中的傷病患資訊雖然僅依賴文字描述,參演者需要自行想像,但其低成本、低物理擬真度的設計依然能有效傳遞災害管理中的核心訊息,並促使參演者規劃應變行動,證明了功能擬真度的重要性。
總結來說,傷病患的外觀擬真可以提升演習的真實感與參與者的投入度,但演習設計的核心應該放在功能擬真度上。因此,在設計演習中的擬真度時,應該回歸演習的『目的』,也就是在這場演習中,期望透過擬真程度傳遞什麼樣的『訊息』。藉此,設計者可以在物理擬真度與功能擬真度之間找到平衡,合理分配演習設計的資源,促使參演者進行應變,發揮演習的效果。


參考文件:
1. Sena A, Forde F, Yu C, Sule H, Masters MM. Disaster Preparedness Training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 Using a Tabletop Exercise. MedEdPORTAL. 2021;17:11119. Published 2021 Mar 12. doi:10.15766/mep_2374-8265.11119
2. Tun, Jimmy & Alinier, Guillaume & Tang, Jessica & Kneebone, Roger. (2015). Redefining Simulation Fidelity for Healthcare Education. Simulation & Gaming. 46. 10.1177/1046878115576103.
3. Hamstra SJ, Brydges R, Hatala R, Zendejas B, Cook DA. Reconsidering fidelity in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Acad Med. 2014;89(3):387-392. doi:10.1097/ACM.0000000000000130
4.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5. 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