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院的災害演習,普遍以災害的初期應變為核心,著重於災害發生時的初期處置。最常見的演習場景為醫院火災,通常模擬某一病房或單位發生火災,現場人員與支援單位隨即依循 R.A.C.E.程序應變,演習往往在消防隊抵達後即告結束。
然而,這類演習卻忽略了災害對醫院系統造成的中長期衝擊,以及後續的應變與復原工作。這些未被演練的部分,導致實務上人員對相關任務較為陌生,反而可能成為真正災害發生時的應變盲點。
在初期應變之外,有兩大類工作應納入演習設計:
一、災後的持續運作
災害可能改變醫院的運作環境,對 staff(人員)、stuff(資源)、structure(結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
- 火災造成病房損毀無法使用,屬於 structure 的衝擊;
- 有員工吸入濃煙受傷,無法繼續照護病患,這是 staff 的損失;
- 醫療儀器損壞影響照護品質,則屬於 stuff 的損害。
雖然部分病患可能在災後轉送他院,但仍有病患需要留院治療。因此,即使主結構未全面損壞,仍需有相關應變措施來維持醫院重要的核心工作。
例如:火災發生後,病患緊急撤離至院外車道避難,火勢撲滅後,這些病患無法回原病房,需安排臨時安置空間或協調其他樓層空間使用;又或是地震導致門診天花板內水管破裂,進而造成診間淹水,雖不至於造成大量傷亡,但門診仍需持續運作,病患仍需看診與領藥。這些情境下的應變措施,正是「持續運作」的演練重點。
二、災後的復原工作
除了維持醫療服務的連續性,醫院也必須著手復原作業,恢復到災前的正常狀態。這些復原工作包括:
- 環境的修整與復原(如水電、建築物結構、空間調整等);
- 應變人員的歸建與應變工作的交接(由臨時啟動的HICS系統回歸正常組織架構);
- 確認物資與設備使用狀況,處理器材歸還、遺失報修、損壞更換與重整計畫;
- 檔案文件的整理與保存;
- 員工健康追蹤,特別是接觸污染源(毒化物、輻射)或身心負荷過重者的長期關懷與支持。
這些復原相關作業,理應在平時演習中預先模擬、建立流程,讓相關部門熟悉執行方式與資源調配。
災害的初期可能僅持續一至兩小時,但中後期的應變與復原卻可能延續一天、數天甚至更久。此時就需要考慮到「人力輪班」的問題。目前多數醫院的HICS系統僅設計災害發生當下的啟動與職責,卻少有針對長時間應變(如地震、颱風等)所需的輪班安排。這也應被納入演習規劃的一環。
除了上述的演習項目,醫院還應納入災損調查與統計、保險申請、公眾資訊發佈與更新等後續應變復原工作,並根據自身的風險與脆弱度進行演習上的設計。
對於不熟悉的工作內容,唯有透過演習,才能讓員工熟悉應變步驟並發現問題、找出解決方案。災後的持續運作與復原工作,正是日常工作中不會進行、對醫院在處理災害上卻又關鍵的項目。因此,我們不應將醫院災害演習侷限於災害發生的初期,而是應當延長演習的時間線,讓演習涵蓋更完整的應變過程,協助醫院建立真正韌性的災害應對能力。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California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uthority.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 Guidebook. 2014.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