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醫院災害應變的關鍵:簡單、頻繁的小規模演習

在醫療機構或其他需要災害應變管理的組織中,一套從基礎出發、逐步增加複雜度與範圍的演習計畫,是提升整體應變能力的關鍵。有效的演習不必一開始就追求大規模、複雜度高的形式,反而應從最基本的研討會(seminar)或技術演習(drill)開始,透過頻繁、廣泛的練習,逐步打穩基礎。

以台灣的醫療機構現況來看,許多單位對一種災害的演習,一年可能僅有一次到兩次。例如急診部一年進行一次大量傷患演習,或是加護病房一年兩次火災演習。在小型醫院,這樣的頻率尚可能讓部分人員參與;但在大型醫院,龐大的人力編制使得每次演習僅能訓練到少數人,大多數人員仍缺乏實際演習經驗。此外,演習次數的不足,也會讓應變人員對於應變的熟悉度無法上升。因此,若希望大部分甚至所有人員都具備基本的應變能力,光靠一年一度的大型演習是遠遠不足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醫院應該規劃能夠經常在單位內舉辦的小型演習。這類演習必須具備幾個特性:

  • 時間短(例如10–15分鐘內完成)
  • 容易進行(操作簡單、準備負擔低)
  • 對日常工作影響小(可以盡量不用到非上班時間)

在演習形式上,只要符合「容易、頻繁進行」的原則即可。例如,在急診部門,如果許多醫護人員對火災應變流程不熟悉,可以定期安排小型火災應變演習,如快速練習關閉哪些防火門、設定火災疏散順序、練習持續運作等。這類演練可以利用交班會議等零碎時間,每次只練習一個小目標,讓所有員工逐步了解應變重點,不僅降低時間壓力,也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續累積各項應變技能。

此外,對於擔任指揮與管理角色的人員,例如行政總值、單位主管、督導、護理長等,則應規劃低壓力、易進行、時間短的桌上模擬演習(Tabletop Exercise, TTX。這類演習的目的,不在於驗證計畫細節,而是訓練這些人員熟悉災害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變化,並練習指揮與管理的基本思考模式。可以利用午餐會議等時段,每月甚至每週安排一次簡單的桌上模擬演習,例如:

  • 開刀房突發火警,指揮層級應如何下達命令?
  • 大量傷患湧入時,如何啟動醫院指揮體系?
  • 氧氣中斷後,如何維持加護病房運作?

每次只針對單一情境進行短暫討論,不要求完全正確的作答,而是藉由討論來培養思考、反應與指揮溝通的基本能力。演習過程中可多方使用不同情境,增加人員對各種狀況的應變思考與經驗累積。

小型頻繁演習的另一個關鍵,是將「平時的工作場域」作為自然的演習場地。例如:

  • 每週在某一班次利用備用通訊系統(如無線電)進行聯絡,確保人員熟悉備援通訊設備。
  • 每週隨機挑選某幾位人員,快速測驗初步災害反應程序,例如火災初步應變程序(R.A.C.E.)。
  • 每月安排單位內進行「分區式」小型疏散演習,只演練特定一段路線。

這些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演習對日常運作的干擾,同時達到全面普及化訓練的目標。


總結來說,要真正提升醫院整體的災害應變能力,年度演習規劃上,除了大型演習之外,更應增加「小型、頻繁演習」,讓所有人員都有參與訓練的機會。同時需分層設計,針對一般人員與管理階層分別訓練不同層次的應變能力。讓演習自然融入日常工作,使應變技能在例行任務中慢慢內化,才是建立堅強應變韌性的關鍵。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Jonson CO, Pettersson J, Rybing J, Nilsson H, Prytz E. Short simulation exercises to improv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self-efficacy for initial disaster management: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study. Nurse Educ Today. 2017;55:20-25. doi:10.1016/j.nedt.2017.04.020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