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lience(韌性)」是當代災難管理與公共衛生領域的核心概念。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辦公室(UNDRR)的定義,韌性是指:一個系統、社區或社會在面對災害威脅時,能夠抵抗、吸收、調適、適應、轉化並從災害影響中恢復的能力,且須在有效且適時的方式下進行,並透過風險管理手段保全及恢復其基本結構與核心功能。
在醫療體系中,這代表在面對突發事件(如地震、傳染病流行、大量傷患事件)時,不僅能維持必要的照護服務與關鍵運作,更應具備依情勢調整資源配置、快速回復,甚至優化服務模式的能力。醫療韌性不僅關乎單一機構的應變能力,而是整體醫療體系跨層級、跨部門協作下的系統性表現。
然而,儘管「韌性」的重要性廣為認同,其概念本身仍常被視為過於抽象,難以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與行動計畫。這正是將「持續運作規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思維導入醫療韌性建構的切入點——透過結構化的風險評估、功能優先排序與備援設計,使韌性成為可操作、可衡量、可演練的目標。
在 2025 年世界災難與緊急醫療協會(WADEM)年會中,韓國首爾大學醫學院的 Sang Do Shin 醫師(MD, MPH, PhD)於一場題為〈Report of APCDM2024: Toward Asia-Pacific Disaster Resilience〉的演講中,提出一個以持續運作規劃為基礎的醫療韌性架構。簡報中展示了一張圖像化模型,以 「4S」——System(系統)、Space(空間)、Staff(人力)、Stuff(物資) 為橫向構面,呈現災難應變中不可或缺的四項關鍵能力;縱軸則展示多層級的醫療系統,包括國家、社區、EMS(緊急醫療服務)與醫院。這樣的設計,將抽象的韌性概念具體化,並以持續運作規劃的邏輯——明確界定核心功能、風險辨識、資源備援與系統整合——提供醫療體系實務可行的建構架構。
「4S」構面在醫療體系韌性中的應用
在此架構中,「4S」不僅是資源的分類方式,更是一個具體可操作的分析與建設工具。以下為各構面的實務應用說明:
1️. System(系統)
指整體醫療體系的運作體系與協調機制,包括:
- 災難應變指揮體系
- 醫療轉診與支援機制
- 多層級通報與溝通平台
- 政策支援與法規彈性
系統韌性是所有資源整合運作的基礎,決定應變流程能否有效啟動。
2️. Space(空間)
強調災難期間的場地調整與容量擴充能力,例如:
- 緊急病房轉換與區隔設計
- 疾病篩檢站、疫苗接種站或臨時隔離設施設置
- 替代醫療場所的啟動與運作
空間管理是「擴充能力」(surge capacity)的核心之一。
3️. Staff(人力)
涵蓋應變所需的醫護與支援人力資源,應納入:
- 人力調派與替代制度
- 跨單位合作與資源共享
- 員工安全、休息與心理支持措施
- 能力基準與訓練機制
人力是最容易耗損卻最難迅速補足的關鍵資源。
4️. Stuff(物資)
指維持運作所需的設備與耗材,包括:
- 藥品、醫療器材、防護裝備的儲備與替代
- 能源、通訊與資訊系統的備援
- 關鍵物資供應鏈的穩定性
- 資訊與病歷系統的備份機制
物資的可得性與流通性會直接影響照護品質與持續性。
透過這四個構面,醫療機構與整體體系可盤點風險、規劃應變、發展替代方案,進而強化整體韌性。
另外,醫療體系的持續運作不僅限於醫院本身,而是仰賴整體系統的協作與整合,包括:
- EMS
層級:進行緊急調派、現場急救與病患轉運;
- 社區醫療層級:負責慢性病管理與輕症病患的照護,維持基層健康網絡;
- 醫院層級:處理急重症、手術、住院與重症監護等高度依賴資源的醫療任務;
- 政策與治理層級:進行跨機構協調、資源分配與法規支援。
若任一層級在災難中無法持續運作,將導致其他環節承受過大壓力而影響整體服務的穩定性。反之,若整體醫療體系均已建構適當的持續運作規劃,則系統可透過資源備援、職責轉移與協調機制,維持核心醫療功能不中斷,進而達成真正的「韌性」。
從持續運作規劃的角度來看,韌性不再只是抽象的理念或口號,而是可以設計、訓練與驗證的一套具體策略。對醫療體系而言,4S 架構提供一個系統化的分析工具,使各層級能有條不紊地針對「最不能中斷的核心功能」進行規劃與強化。
持續運作規劃的起點,在於提出關鍵提問:
「當災難發生時,最不能中斷的功能是什麼?我們是否已具備足夠的制度與資源,來支撐這些功能持續運作?」
韌性可以具體呈現在一份可操作的流程圖、一場跨部門的實地演練,或是一套能於資源受限時啟動的替代機制。唯有透過持續運作規劃的邏輯與工具,韌性才能從災後的檢討詞彙,真正轉化為災前準備中的日常實踐。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Shin, S. D. (2025, May). Report of
APCDM2024: Toward Asia-Pacific disaster resilience [Plenary presentation].
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WADEM) Congress 2025,
Tokyo, Japan.
2.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n.d.). Resilience. UNDRR terminology. Retrieved May 6,
2025, from https://www.undrr.org/terminology/resilience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