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在災難整備工作中,常見四項關鍵性缺失:對法規的遵循不徹底(Sub-Optimal Regulatory Adherence)、過度依賴書面計畫(Paper Plan Reliance)、錯誤的安全感(False Security Perception),以及風險低估(Risk Underestimation)。這些問題表面上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相互交織,對整體組織韌性構成深遠且長期的影響。以下將分別進行探討。
一、對法規的遵循不徹底
許多醫院對災難相關法規的遵循流於形式,僅滿足最低要求,例行完成文件填報與演練紀錄,卻未真正落實其核心精神。這種「打勾式合規」(checkbox compliance)文化,使醫療機構誤以為整備工作已完善,實際上卻存在重大落差。例如雖然任命了災難指揮官,但該人員未接受實質訓練,也從未參與過模擬情境下的實際指揮行動。又如,在評鑑期間配合規範清除逃生通道雜物,評鑑一結束便恢復原狀,無法真正將安全原則內化於日常。
在這方面的改進,不僅需強化內部自我查核與模擬稽核,更應讓員工理解各項規範背後的實際意義,進而建立「高標準自律文化」,使醫院全體人員不僅止於符合法規,而是主動追求更高水準的安全實踐。
二、過度依賴書面計畫
各個醫院雖都備有詳盡的災難應變計畫,但這些計畫往往僅停留於紙本文件層次,未能融入組織的日常運作,也未成為實際行動的依據。多數員工未曾閱讀過計畫內容,甚至不清楚文件存放位置,而管理階層卻誤以為「已有計畫」即可在災難發生時順利應對。
實際上,災難發生時,醫護人員若對計畫內容不熟悉,將無法依其行動,導致「紙上整備」與現場需求嚴重脫節。建議將書面計畫具體化,轉化為流程圖、工作表單與任務卡,並透過廣泛的演練不斷修正與熟悉,才能確保其可行性與時效性。
三、錯誤的安全感
部分醫院因過去未曾遭遇重大災難、演練過於簡化,或對自身資源過度自信,進而產生錯誤的安全感。這種「虛假安全感」會削弱機構進一步強化災防整備的動力與投入。例如,醫學中心可能自認設備與人力充足,因而忽視災害指揮架構與備援資源的建立。
破除這種心態,首先應透過危害脆弱度分析(Hazard Vulnerability
Analysis)系統性地識別潛在風險與脆弱度,再藉由高真實度且具挑戰性的演習找出系統缺陷,並輔以實際案例教學,強化風險認知與應變動機。
四、風險低估
即使醫院意識到某些風險的存在,仍可能因其「發生機率低」或「整備成本高」而選擇忽視。尤其是針對低頻高衝擊(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的事件,如大地震、大規模停電、或全面通訊中斷等,若未事先納入規劃,將在災難來臨時顯現出嚴重應變落差。
因此,建議導入如危害脆弱度分析等系統化風險評估工具,全面評估各類災害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並將分析結果納入資源配置與決策依據,以強化整體韌性與應變能力。
結語
上述四項缺失——法規遵循不足、計畫停留紙上、錯誤安全感與風險低估——不僅是單一問題,更常相互交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面對日益頻繁且複雜的災難風險,醫療機構應從「符合法規」轉向「強化能力」、從「紙上作業」邁向「實地演練」、從「主觀直覺」升級為「系統性分析」,才能打造真正具備應變韌性的醫療體系。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Kawase,
T., Ishihara, S., Nakayama, S., Kai, S., Shimadzu, K., Kikuta, S., &
Kozawa, S. (2025). 30 years since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Where
is Hyogo Prefecture's disaster medical system now? Presented at the WADEM
Congress on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Tokyo, Japan.
2.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