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果導向來建立面對複合式災害的應變基礎

 


災害是不可知的,但後果是可預測的──從後果導向來建立面對複合式災害的應變基礎

近年來,無論是醫療現場還是災害管理領域,我們都逐漸意識到:災害本身的變化速度與複雜程度,早已超過傳統規劃可以完全涵蓋的範圍。地震、颱風、疫情、化學洩漏、資安攻擊、乃至戰爭──災害型態多元而瞬息萬變。災害是不可知的,但災害所留下的後果,卻是可以預測、可以分類、可以整備的。

這樣的思維轉變,是我們邁向全災害(All-Hazard)與複合式災難(Compound Disaster)應變規劃的重要基礎。醫院應該建立這樣的後果導向(consequence-based)應變模式,並將其應用於醫院的訓練、演習與業務持續計畫(BCP)中。


不再追逐災害類型,而是掌握災害的共同後果

以醫院而言,雖然災害的成因不同,但我們真正需要處理的,是它帶來的後果。這些後果可以被歸納為三大類:

1. 醫院湧入大量傷患(Mass Casualty Surge

例如地震、爆炸、車禍、戰爭等,都可能導致傷病患大量湧入。醫院建築本身或許完好,但急診與住院系統面臨極大壓力。這種後果衝擊的是醫療資源的處置能力與調度機制。

2. 醫院內部出現環境危害(Environmental Hazard in Facility

如火災、煙霧、化學物質洩漏、電池爆炸等,會在院內形成直接危害。此類事件往往發生在醫療照護仍在進行中,因此如何在不中斷醫療的情況下迅速控制危害,是重大挑戰。

3. 醫院運作所需的系統中斷(Critical Infrastructure Disruption

如停電、斷水、氧氣供應中斷、資訊系統癱瘓、物流配送受阻等,影響的是醫院的持續營運能力。即使病患數量沒有改變,也會因基礎設施癱瘓導致醫療作業中止。

這三類後果,是絕大多數災害可能留下的「共通現象」。即使災害來源千變萬化,我們都能以這三種「功能性結果」為基礎,規劃訓練、建立備援方案與制定演練情境。


建構應對「複合式災害」的模組化架構

傳統災害應變設計,常是以特定情境為導向:火災演練一次、地震演練一次、傳染病演練一次。但隨著實際情境的複雜化,這樣的分割式設計逐漸力有未逮。例如,一次地震可能同時引發結構損壞、醫療系統中斷與病患湧入,是典型的複合式災害。

這時,若我們的應變設計是建立在「後果模組」之上,就能靈活調配、快速應對。例如:

  • 「颱風 à 淹水 + 資訊系統停擺」:啟動環境危害處置流程 + 資通訊替代計畫;
  • 「地震 à 化學外洩 + 大量傷患」:動員毒化應變小組 + 啟動分流與大批處置;
  • 「戰爭」:可能同時發生三種後果,需啟動全院級聯應變架構。

後果模組就像積木,不論災害如何組合,都能快速拼裝出應對策略,形成真正的全災害應變能力。


後果導向的五個優勢

  1. 強化彈性:面對新型或未曾發生過的災害(如火山爆發、海嘯、戰爭),也能迅速對應。
  2. 資源精準對焦:針對「功能性後果」分配人力、物資、訓練與演習。
  3. 促進跨部門合作:不同類型後果,牽動不同部門(臨床、後勤、資訊、總務),利於整合整備。
  4. 降低規劃負擔:不必為每一種災害都設計一次演練,而是針對三種後果設計模組訓練。
  5. 提升決策效率:災害發生後,藉由評估有哪些後果已發生,即可啟動對應應變程序。


結語:用「後果」整合複雜,用「模組」提升韌性

在這個災害高度不確定、威脅日益多元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僅靠「遇到什麼演什麼」的傳統方式來準備。將災害解構為可預測的後果,並以模組化方式建構應變能力,不僅能應對既有災難,更能因應未來尚未命名的危機。

台灣醫療體系不只需要反應力,更需要持續性的運作能力與結構性的彈性。誠摯邀請每一位臨床與行政人員,共同重新思考災害應變的起點,從災害原因轉向災害後果,打造更有韌性的醫院。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來源: 

1.          Sasaki, H. (2025, May).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spital BCP in Tohoku University Hospit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WADEM), Tokyo, Japan.

2.          Wurmb, T., Rechenbach, P., & Scholtes, K. (2017). Alarm- und Einsatzplanung an Krankenhäusern: Das konsequenzbasierte Modell [Hospital emergency plan: the consequence-based model]. Medizinische Klinik, Intensivmedizin und Notfallmedizin112(7), 618–621. https://doi.org/10.1007/s00063-016-0190-8

3.          Hodges, L. R., & Larra, M. D. (2021). Emergency management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Journ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 emergency planning14(4), 354–368.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Hospital safety index: Guide for evaluators (2nd 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Health emergency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2023). 災害模擬與後果導向:打造現代化的災防體系.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f2adab26-e974-46ac-aefd-74ce5721696e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