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應變的重要支柱:災難應變中的後勤管理

災難現場往往聚焦在第一線的醫療應變與搶救行動,但這些令人敬佩的操作背後,有一個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角色——後勤管理。若沒有充足且正確的資源、沒有即時供應的機制、沒有明確的分配與追蹤流程,應變行動很可能陷入混亂,甚至演變為「二次災難」。

真正有效的災難應變,必須建立在穩健的後勤支持之上。


後勤管理的核心任務:資源的雙向流動

後勤工作的核心,就是讓資源「進得來」且「出得去」——也就是事先準備好應變所需的各類資源,並能依據現場需求進行有效配發。這看似簡單的雙向流程,其實涵蓋了高度細緻的作業與決策邏輯。

一、資源「進得來」:穩固應變的基礎

當任務確定時,後勤系統應立即啟動,迅速掌握任務需求、調度現有資源,並規劃整備、包裝與運輸。這一階段的效率與正確性,將直接影響前線能否在黃金時間內啟動應變行動。

後勤人員需根據任務目標、地點、時程與人力配置,擬定資源清單,判斷哪些物資可由既有庫存調用、哪些需緊急採購或向外部協力單位調度。同時,也須同步規劃包裝方式與運輸安排,確保物資送達災區後能立即啟用,不造成現場負擔或延誤。

這些作業不只是物流層面的執行,更是整體應變策略的重要基礎。若能在任務啟動初期建立明確、系統化的整備機制,將大幅提升應變行動的穩定度與協調效率。

為了讓資源能有效整備並順利送達現場,後勤人員需掌握以下幾個關鍵工作:

1. 了解需求

每項任務皆有其獨特性。無論是短期支援還是長期駐點,目標對象、服務內容、地理條件與時間長度,都會影響物資的種類與準備數量。

2. 打包裝箱

資源須依任務與現場需求進行分類、打包與標示,確保物資在運輸過程中完整無損,並能於抵達後迅速部署。模組化的分類、清楚的標籤與合適的裝載順序,能有效降低現場混亂與尋找時間。

3. 資源運輸

後勤關鍵不在於「出貨」,而在於如何把物資準確、安全、迅速送達災害應變場地。需評估交通條件、道路受損可能性、災區封鎖狀況與行政通關程序(如進入證明、調度核准)等,確保物資送達正確地點與時間。

4. 盤點清算

每批物資送達後應立即清點、紀錄與登帳,確認品項與數量無誤,為後續分發與補給建立正確基礎,並避免遺漏或重複調度。

5. 倉儲保管

倉儲地點的選擇須兼顧可達性與安全性,例如是否有遮蔽、防潮、冷藏設備,或能否彈性擴充存量。另外還需要考慮其抗災能力-如防火設施是否完善、是否位於非淹水區域等。災難可能破壞倉儲設施本身,因此倉儲規劃亦是整體風險管理的一環。


二、資源「出得去」:支持決策與精準配發

前線人員必須清楚掌握目前可用的資源類型與數量,才能因應實際情況制定最合適的應變策略。例如,若醫療站知道某些藥物即將耗盡,就可能調整處置方式或改用替代藥品。

同時,後勤人員也需從物資使用紀錄中回推需求。例如某地醫療資源耗用快速,可能代表災情集中或人力不足,後勤應即時增補或支援。

這是一種雙向回饋的後勤系統——前線根據資源狀況調整應變,後勤根據使用情形主動補位。只有資訊透明、資源流向明確,才能真正做到資源不浪費、應變不斷線。

要讓資源的配發真正發揮應變效益,後勤管理需確實執行以下五項工作:

1. 發了哪些?

在物資發放前,應建立完整的發放紀錄系統,詳載物品名稱、數量、批號與發送時間。不僅有助於事後查帳與責任釐清,更可在數據累積下進行效益評估與後續決策。若能配合數位化、雲端同步,更可提升效率與即時性。

2. 發給了誰?

明確標示接收單位、位置與負責人,有助於建立資源責任鏈,避免出現「物資不知流向、回收找不到人」的情形。尤其在災區狀況混亂、人員變動頻繁的情況下,紀錄完整尤為重要。

3. 剩下哪些?

不只是知道倉庫中「還有多少」,更需掌握哪些可用、哪些過期或損壞、哪些需維修。即時盤點與系統更新能減少錯誤調度,避免資源空轉或重複補貨。

4. 還要哪些?

資源管理必須具備預測能力。應根據現場回報、使用趨勢與應變時間,提前推估補充需求,預留緩衝期,讓補貨流程能在「用罄前」完成銜接,避免臨時斷貨。

5. 是否進貨?

這是後勤策略判斷的關鍵節點。需綜合「剩下多少」與「還要多少」的資訊,評估是否啟動外部補貨機制(如中央倉儲、廠商協調)。也需考量補貨所需的時間、人力與可行性,避免供應斷裂或囤積過剩。


後勤不只是支援,而是戰力的一部分

在災難現場,若沒有飲水食物,救災人員無法持續作業;若缺乏藥品器材,醫療照護行為將難以進行;若物資混亂或儲放不當,則可能造成浪費、延誤甚至安全風險。因此,後勤不是單純的「支援單位」,而是災難應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作戰核心」。

多次災難經驗已顯示,現場的混亂往往並非來自前線人員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背後的資源未能妥善準備、有效調度與穩定補給。


課程實作:從觀念到行動的落地訓練

為了讓後勤人員能更具備實務能力,我們在近期的DMAT訓練課程中設計了後勤管理的實作模組。透過模擬醫療物資的收發流程,讓參與者實際演練表單填寫、物資分類與標示、發放紀錄與統計登帳,從操作中深刻體會每一項資源「如何收進、如何發出」的關鍵細節。

後勤原則要落實,實作訓練不能少。

這不僅是一套流程訓練,更是一次角色意識的轉換讓每一位學員明白:

後勤不是後台,而是整體災難應變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齒輪。


結語:讓後勤成為整體災難應變的一部分

災難應變不能只仰賴現場英雄,更需要完整系統作為支撐。後勤管理應從任務規劃階段就被納入整體應變架構,與前線並肩作戰、即時協調、互相理解。

透過制度化流程、紀錄工具與跨單位協作,才能真正讓資源流得順、用得對、補得及。唯有如此,災難應變的每一個動作才有根基、有能量,也才能真正實現「整合式應變」的目標。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Adiguzel, S. (2019).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disaster. Journal of Management,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6 (4), 212-224. doi:10.17261/Pressacademia.2019.1173

2.          Koseoglu, A. M., & Yıldırımlı, H. (2015). The role of logistics in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logistics issues.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4(3), 377-388.

3.          Kundu, T., Sheu, J.-B., & Kuo, H.-T. (2022).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Review and proposi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164, 102789.

4.          Das, R. (2018). Disaster preparedness for better response: Logistics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31, 153-159.

5.          Sheu, J.-B. (2007). Challenge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43(6), 655-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