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需求評估 - 從 「Needs 與 Wants 」的差異,看台灣醫院演習的兩大困境

 

我們是在滿足「想要」,還是正視「需求」?

——從 「Needs Wants 」的差異,看台灣醫院演習的兩大困境

 

你是否曾參加過某些例行性的災難演習,覺得只是走過場、草草應付?這並非個案。在台灣,尤其是醫院體系,許多演習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缺乏以「需求(Needs)」為核心的規劃,反而傾向於滿足上級單位「想要(Wants)」看到的情境。這樣的設計邏輯,不僅無法回應實際風險,更可能讓演習失去真正的意義。在這樣的文化下,出現兩個常見的問題:

 

問題一:沒有被規定的,就不會做

當演習淪為法規或上級單位的「任務指派」,它的本質便從「主動的風險準備」轉變為「被動的行政作業」。例如,醫療機構為了符合衛福部、消防法或醫策會等規範,往往會定期辦理火災或大量傷患演練,務求「有做、有紀錄」。

然而,若經由危害脆弱度分析(Hazar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VA)發現某些高風險項目卻未被法規列入演習要求,這些項目往往會被排除在年度計畫之外。這反映出台灣醫院演習規劃的一個盲點:不是依據真正的風險來規劃,而是依照「有沒有被規定」來決定「要不要做」。

這不僅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更代表演習設計思維上的落差。如果演習僅限於法規要求的項目,而忽略了組織最迫切的脆弱環節,那麼即使形式上完整,也難以真正提升應變能力。

 

問題二:上級的「想要」,取代了單位的「需求」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主管機關為了管理與評核的便利,往往會設定一套「演習必須包含的橋段」。例如,火災演習必須要有明火與疏散流程,大量傷患演練則必須有15名傷患等。

這些「橋段」雖然具備教學與評估價值,但本質上更接近「Wants——也就是上級單位想要看到的情境,而非各醫院依據自身風險與資源條件所需設計的「Needs」。

實際上,每家醫院的地理環境、建築設計、人力配置與資源備載能力都不相同。舉例來說:

  • 小型區域醫院可能只要同時收治兩三位重傷患就已達極限;而大型醫學中心即使面對三十名輕傷患也能應付自如。如果所有醫院都被要求演出相同的「大量傷患橋段」,不僅無法真實反映挑戰,更容易流於形式化。
  • 火災演習若只強調滅火、通報與疏散,卻忽略病人在疏散過程及安置點持續照護的問題,即使演習順利完成,也未能涵蓋醫療單位在災害中的核心挑戰。

 

該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要擺脫「為了做而做」的演習困境,必須回到災難演習設計的起點——需求評估(Exercise Needs Assessment。以下提出三項建議:

一、演習應回應風險,而非僅回應法規

HVA 是演習規劃的重要依據。即使某些高風險災害未被法規明訂,也應納入演習規劃。可以採用簡化型、桌上型(Tabletop Exercise)或功能型演習(Functional Exercise),以強化應變準備。

二、演習內容應從「真正的需求」出發,而非單純追求橋段

演習的目的應是檢驗並強化醫療機構在高風險情境下的實際應變能力。因此,演習設計應從風險與脆弱度出發,打造具挑戰性且貼近實況的情境,而不是僅為了應付評分表而加入不必要的橋段。

三、主管機關應提供彈性,鼓勵「Needs-Based」演習設計

演習評核應著重「風險邏輯」與「在地適用性」,而非一律套用統一劇本。主管機關若能給予彈性,將鼓勵各單位根據自身需求設計演習,進而培養更實質的應變能力。

 

需求評估該怎麼進行?

若只是單純問「我們需要什麼演習?」往往過於空泛。因此,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個面向來進行:

  1. :演習中需要測試或訓練哪些人?例如某單位新進人員眾多,就需要針對新人規劃演習。
  2. :包含兩個層面:
    • 發生什麼事:依據 HVA 找出需要測試的危害,可能是單一或複合式災害(如颱風+火災)。
    • 要做什麼事:評估需要測試的應變能力,例如垂直疏散、夜間召回、孤立運作等。
      演習主題可從這兩類需求中選擇,例如演練 HVA 高風險災害,或測試替代醫療場所中重症病患的照護能力。
  3. :演習應設定在哪些時間點?例如「週一上午」門診系統中斷,或「半夜」地下室火災是否容易被忽視。
  4. :哪些地點需要被演練?例如地震時開刀房的應變能力,或醫院哪些空間可作為替代醫療場所。
  5. :演習中需測試哪些物資或設備?例如 ICU 氧氣中斷時,小型氧氣瓶與大型氧氣鋼瓶是否足夠,或是新設的防水閘門如何加入應變程序。

這些面向都能作為需求評估的依據,並可綜合應用。例如設計「大夜班期間,高樓層病房在地震後停電時的垂直疏散」或「醫院液氧槽遭攻擊爆炸,並且導致全院氧氣中斷」等情境。這些情境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源自於系統性的需求評估。

 

結語:從「做了什麼」到「為什麼做」

台灣醫療體系正逐步走向更系統化的災難準備。唯有理解「Needs」與「Wants」的差異,回歸組織的風險評估與應變目標,才能讓每一次的演習都「做對事情」,而不是僅僅「把事情做完」。

演習不應只是法規的附屬品,而應是災難管理的重要工具。透過正確的需求評估與彈性設計,我們才能在真正的災難來臨時,展現出實質的應變能力,守護病患與醫療體系的安全。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Price, D. E., & Hicks, T. D. (2023). Emergency and disaster exercises: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exerci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duct,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planning. CRC Press.

2.          Bosmans, M. W. G., Baliatsas, C., Yzermans, C. J., & Dückers, M. L. A. (202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pid needs assessments and their usefulness for disaster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value for disaster relief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71, Article 102807.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2.102807

3.          Legemaate, G. A. G., Burkle Jr., F. M., & Bierens, J. J. L. M. (2012).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during disaster exercises: Applicability for improving disaster health management.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27(1), 18–26. https://doi.org/10.1017/S1049023X11006789

4.          Purnomo, E., Hamid, A. Y. S., Gayatri, D., & Setiawan, A. (2025). Challenges and needs in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qualitative study. Salud, Ciencia y Tecnología, 5, Article 1225. https://doi.org/10.56294/saludcyt20251225

5.          Sofyana, H., Ibrahim, K., Afriandi, I., Herawati, E., & Wahito Nugroho, H. S. (2022). The need for a preparedness training model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ased on culturally sensitive public health nursing (PH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24), Article 16467.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2416467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