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災難應變會亂?也許只是少了「目標」

一、前言

當災難發生並進入應變階段時,指揮官與應變人員必須面對複雜且動態變化的情況。在這樣的環境中,許多災害應變組織架構,如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或其他災害應變架構,經常會面臨三種典型的混亂問題:

  1. 有些工作多人重複做:不同單位或人員可能基於各自的判斷,重複執行相同的任務,導致資源浪費。
  2. 有些工作沒人做:關鍵任務可能被忽視或遺漏,可能因為沒有單位意識到這是當下應解決的核心問題,或是認為別的單位會負責。
  3. 不同單位的工作互相衝突:不同部門或小組的行動可能在無意間互相牴觸,導致應變效率低下。

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在於缺乏一個清晰且共享的「目標」。當指揮層沒有提供明確的應變「方向」時,負責應變的單位或人員便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決定應做的事。由於每個人的視角不同,這自然會導致上述的混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從指揮層開始設定明確的「目標」。一個清晰的目標能為所有應變人員提供共同的「方向」,幫助每個部門理解自己的行動將如何影響整體應變的成功。它將眾多各自為政的「戰術」整合成同步的應變行動,確保所有應變努力都能支持共同的目標。

 

二、目標設定的價值

在災難應變中,設定清晰的目標能為「應變人員」與「指揮官」雙方帶來決定性的助益。

對應變人員:

  1. 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在緊急事件的應變過程中,常常需要在有限的資訊下做出各種決策。各部門在做出決策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作為參考,應變人員能夠確認自身的工作方向,確保所有行動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而非各自為政。
  2. 知道如何與其他部門協作:有了目標後,各部門能夠更有效地協作。當每個部門或小組清楚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時,他們便能夠更容易整合行動,而不是各自為政,進而提升災害應變工作的整體效率。

對指揮官:

對於指揮官而言,設定清晰的目標能有效減少在細節上的過多干預。災難應變,尤其是大型災害,通常會分成多個部門和小組,每個部門和小組負責不同的任務。如果指揮官需要親自審批每一項工作,不僅會分散精力,也會增加管理負擔。此時,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讓指揮官將更多的決策權交給各部門或小組的領導,讓他們根據目標來判斷哪些行動是必要的,哪些則可以排除。這樣,指揮官就能專注於整體策略,而不必陷入每一個細節的決策。

 

三、目標需要不斷調整與修改:根據新資訊和應變成果

然而,指揮官的目標就一定是對的嗎?當然不一定。

災難應變中的目標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災難狀況的變化、新資訊的進入以及應變成果的累積,目標也應該隨之調整。目標必須根據當前的情況和成果進行修正,以確保每個階段的應變行動仍然符合實際需求。

例如,在災難的初期,指揮官可能需要設定一個簡單且迅速的目標來應對當前情況。但隨著應變進程的深入和信息的增多,目標可能需要變得更加具體和詳細。這也就是為什麼事件行動規劃(Incident Action Planning, IAP)需要在每個運作週期中進行回顧和調整的原因。目標的定期檢視和修正能夠確保應變計劃始終與災難的發展相匹配,並在不同階段達到最佳效果。

 

四、結語:設定目標是指揮和領導的關鍵

為什麼災難應變時常顯得混亂無序?指揮官沒有設定目標、目標模糊或是目標未能隨著情勢變化而調整,都是可能的原因。

在應變組織中,尤其是在ICS架構下,「目標」是引導團隊方向、實現高效管理的基石。更重要的是,ICS的「規劃行動規劃」提供了一個制度化的機制,確保目標能隨著災難的發展和信息的更新,不斷被修正與精進。總結來說,在災難應變中,是否設立清晰的目標對指揮官和整個應變團隊而言至關重要。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指揮官能夠確定整體方向,而應變人員也能夠根據目標協同作業,避免混亂與衝突。而災難應變中的目標,則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進行不斷的調整與修改,這樣才能確保每一步都朝著更好的結果邁進。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18, March). Incident Action Planning Process "The Planning P": Extracted from E/L/G 0300 Intermediate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for Expanding Incidents, ICS 300.

2.          Frykmer, T. (2021). Improving emergency and disaster respon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 [Doctoral dissertation, Lund University]. Division of Risk Management and Societal Safety, Faculty of Engineering, Lund University.

3.          Nojavan, M., Salehi, E., & Omidvar, B. (2018). Conceptual change of disaster management models: A thematic analysis. Jambá: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tudies , 10(1) , a451 . https://doi.org/10.4102/Jamba.v10i1.451

4.          https://www.calhospitalprepare.org/hics-courses

5.          https://emsa.ca.gov/disaster-medical-services-division-hospital-incident-command-system/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