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駕駛與鹿」看災難應變中的訊息傳遞:對象與邏輯

一、公路上的兩塊告示牌

想像你正在設計公路旁的告示牌。這條路常有鹿穿越,你希望提醒兩種對象:駕駛與鹿。
給駕駛看的告示牌,你可能會寫著:「小心!有鹿穿越!」
給鹿看的告示牌,或許會畫上一台「汽車圖案」,提醒牠們注意車輛。

這其實就像災難應變中的訊息傳遞:要先區分訊息的受眾。
在災難應變中,訊息可分為「內部訊息」與「外部訊息」,就如同「給駕駛」與「給鹿」的兩種告示牌。內部訊息(給駕駛)是提供給應變團隊的資訊;外部訊息(給鹿)則是提供給團隊外部的人,例如災民、媒體或一般民眾。若把兩者搞混,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舉例來說,當醫院啟動災害應變時,內部訊息是讓員工知道該如何行動;外部訊息則是給病患與家屬的指示,協助他們安全避難或取得正確資訊。


二、應變人員該如何進行?

負責資訊發布的應變人員必須清楚區分「這則訊息是給誰看的」,並根據不同受眾調整內容與呈現方式。
這可以拆解為三個步驟:

1. 區分受眾

  • 內部受眾:應變團隊、指揮官、內部員工。
  • 外部受眾:病患、家屬、災民、社會大眾、媒體。

2. 客製訊息內容(要說什麼?)

  • 給內部受眾:提供決策與執行所需的災情資訊與任務指示。
    • 例如:「院內口罩存量僅能再用三天」、「於一天內完成檢疫所設立」。
  • 給外部受眾:提供有助於採取正確行動的資訊。
    • 例如:「請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有症狀者請前往檢疫所快篩」。

3. 選擇呈現方式(怎麼說?)

  • 給駕駛(內部):可使用文字、代號、術語,因為內部人員受過訓練。
  • 給鹿(外部):必須以清楚、易懂的方式呈現,例如圖示、口語化內容或多國語言。

即使內外部訊息有時會重疊(如「火災發生了」),但在行動指示上仍需嚴格區分。

 

三、範例說明

範例A:醫院火災

  • 內部訊息
    • 目的:迅速啟動內部應變機制(滅火、人力支援、準備疏散),避免其他人員恐慌。
    • 受眾:醫院員工。
    • 內容:廣播代號「OO病房紅色333」。
  • 外部訊息
    • 目的:引導立即避難,降低傷亡。
    • 受眾:OO病房內的病患與家屬。
    • 內容:火警警鈴與語音廣播:「發生火災,請立即疏散!」

範例B:醫院大量傷患應變

  • 內部訊息
    • 目的:掌握傷患流向與院內資源分配。
    • 受眾:應變人員與指揮中心。
    • 內容:完整的傷患名單(姓名、診斷、動向)、院內空床數、手術順位。
  • 外部訊息
    • 目的:協助家屬確認傷患是否在院內,或是協助家屬知道傷患所住病房。
    • 受眾:家屬。
    • 內容:公布部分傷患名單(如「王O明,男性,40歲」)。


四、弄錯了會怎樣?——貼錯告示牌的災難

若在訊息傳遞時搞錯對象,應變的效果與效率都可能大打折扣。

  • 在「駕駛與鹿」的例子中:
    • 若給駕駛的只是鹿的圖片,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含意(是要我小心?還是叫我開快點?),警示效果就會減弱。
    • 若給鹿看的是文字「小心!有鹿穿越!」,鹿無法了解,告示牌形同虛設。
  • 在「醫院火災」中:
    • 內部訊息外部化(恐慌):若全院廣播「發生火災!」,非火災區可能陷入恐慌,引發推擠或踩踏。
    • 外部訊息內部化(無效):若只廣播「紅色333」,病患與家屬聽不懂,錯失逃生時機。
  • 在「大量傷患」中:
    • 內部訊息外部化(違法):若公布完整姓名與診斷,可能觸犯個資法或被不法份子利用。
    • 外部訊息內部化(失能):若指揮中心僅收到「王O明」名單,則很難進行醫療分配與傷患追蹤。


五、結論:訊息發布前,先問「給誰看?」

災難應變中的訊息傳遞,從來不是「有事就公告」這麼簡單。
每一則訊息,都應明確對應一個受眾與目的。

作為應變人員,我們在訊息發布之前,應該先問自己:

「這塊告示牌,是給『駕駛』看的,還是給『鹿』看的?」

唯有正確地區分內外部訊息,災害應變的溝通才不會成為另一場「資訊災難」。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1.          Abdolahzadeh, F., Bagherian, H., Peyravi, M., Kolivand, P., & Tavakoli, N. (20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agency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disaster response among selected countrie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12, 251. https://doi.org/10.4103/jehp.jehp_92_23

2.          Dallo, I., Stauffacher, M., & Marti, M. (2022). Actionable and understandabl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multi-)hazard warning mess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74, 102917.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2.102917

3.          Dehghani, A., Ghomian, Z., Rakhshanderou, S., Khankeh, H., & Kavousi, A. (2022). Process and components of disaster risk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systems: A thematic analysis. Jàmbá: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tudies, 14(1), a1367. https://doi.org/10.4102/jamba.v14i1.1367

4.          Fathollahzadeh, A., Salmani, I., Morowatisharifabad, M. A., Khajehaminian, M.-R., Babaie, J., & Fallahzadeh, H. (2023). Models and components in disaster risk communic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12, 87. https://doi.org/10.4103/jehp.jehp_277_22

5.          Hansen, P. M., Mikkelsen, S., & Rehn, M. (2023). Communication in sudden-onset major incidents: Patterns and challenges-Scoping review.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17, e482. https://doi.org/10.1017/dmp.2023.132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