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病原災害下的替代醫療場所



回顧2020年,COVID-19已經對醫療體系產生很大的衝擊

許多國家的醫療體系由於病患數量突然大量增加 導致原有的醫療資源不敷使用 在這樣負荷過量卻又可能要長時間持續運作的情形下 其中一種應變方式便是設置替代醫療場所(Alternative care site, ACS) 替代醫療場所之所以能夠增加醫療院所量能、維持持續運作 有三種不同的策略 第一種是減少醫院病人的輸入(Input),將輕症的患者置於替代醫療場所照護 第二種是增加醫院病人的輸出(Output),將醫院內治療到一定程度的病患,轉至替代醫療場所持續照護 第三種是擴增某些特殊的醫療量能,例如加護病房、呼吸照護中心,來補足醫院中不足但又非常需要的部分 是否要設置替代醫療場所呢? 可以考量以下幾點來評估成本效益: 是否有突發性醫療照護能量/能力的需求? 是否無法以其他方法來解決這些需求? 是否具有支持替代醫療場所的能力? 是否有足夠的人力來營運? 是否有能力提供足夠且適當的硬體? 替代醫療場所的形式 依照其目的的不同,分為三種: 非急性(Non-Acute Care ACS Model) 混合型(Hybrid Care ACS Model) 急性(Acute Care ACS Model) 由設置的目的,來決定哪種形式必較適合 想要成功的運作替代醫療場所 首要的核心是要考慮所有人員的安全 包括醫護人員、病患、家屬 另外還需要有5個S: Space:適當的空間設置。 Staff:適當,且受過訓練的人員。 Stuff:醫療器材設備 Service:醫療服務的內容項目。 System:建立與當地醫療照護與緊急醫療系統連結的網絡。 最後,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運作溝通與協調中心 針對替代醫療場所設置的評估 我們整理了一份表格 但也要注意的是 應根據各替代醫療場所的獨特性進行修正 (本文參照衛生福利部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教材)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