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醫院的隔離與除污量能






醫院在處理化學物質、輻射物質、或傳染疾病時,由於這些災害中的病患或受到染污的人員,可能造成醫院員工或其他病患的傷害或疾病,進而危害到醫院的安全。因此,需要先將這些具有傳染力或是受到污染的病患進行隔離,以減少院內污染的可能性。雖然這三種災害並不相同,但是在隔離的場所方面,需要注意換氣系統的量能,以及是否有空氣隔離的能量,以避免在隔離的過程中,醫院中的空氣受到染污。

很多醫院人員會覺得,化學災害不會發生在自己的醫院裡,然而,並不是只有那些附近有工廠的醫院才會遇到化學災害,然而,醫院附近可能發生化學槽車翻覆,或是醫院附近的民宅中也可能有毒性化學物質,甚至醫院本身就有使用毒性化學物質,因此,還是要一定程度的考慮如果有毒性化學物質污染的病患自行就醫,或是院內毒性化學物質發生外洩時的應變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除污。很多醫院都有設置除污的空間與規劃,在此提出幾個在安全上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1.空間大小:需要除污的人可能一次很多個,但是醫院不可能無限制增加這種平常不常用的除污空間,因此需要規劃除污空間不足時的替代方案。

2.動線規劃與管制:如果未穿著適當防護設備的人員進入污染區或除污區,可能會讓災害擴大,因此需要管制未經授權的人員不能進出污染區域和除污區,同時要注意污染物不能離開污染區域和除污區。另外,只是架設封鎖線或擺放紅龍柱,可能對人員和污染物兩者的管制效果都不足夠,因此在規劃上要兼顧管制用的設備與人力兩個因素。

3.除污過程中的員工安全:燈光照明不足、除污空間內高低落差、除污空間內空氣流通不良,都是容易導致員工受傷或工作效率減低的重要因素。此外,規劃時需要考慮到員工穿著個人防護設備時,可以工作的最長時間,並在演習中進行測試應變人員的輪替,以減少過勞和熱傷害的發生。

4.特殊族群的除污:對於兒童、精神疾病、聽力或視力不良、或其他無法配合除污的病患,需要調整除污的過程與方式。

5.貴重物品:被除污的人員身上可能有貴重物品,應變計畫中應規劃如何登錄與歸還貴重物品、貴重物品如何保存、誰負責貴重物品的清消、以及如何決定哪些是病患可保留的貴重物品。

6.隱私遮蔽:除污空間與動線規劃要能夠達到兩個面向,一個是負責監控除污過程的應變人員能夠觀察,另一個則是顧及病患隱私與安全,包括失溫、熱傷害、被其他被除污的人員看到、被媒體拍到。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許多醫院針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與管制已進行的相當完善,但是針對不常見的化學災害或輻射災害,也應具備一定的應變量能,以維護醫院的安全。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Hospitals Emergency Management (EM) -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https://store.jcrinc.com/assets/1/7/cc_hap_em.pdf)

3. Muller, R.J.,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 Bible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rs. 2017: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4. 衛生福利部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化學物質災害緊急醫療應變評核標準參考指引(草案)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