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院發生災害時,對醫院的緊急應變規劃是一種測試,但是我們既不希望災害的發生,也不能只仰賴災害來評估緊急應變的規劃,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方式來檢視醫院對於災害的整備狀態。災害演習,就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透過演習,我們可以找到規劃上的長處,也可以發現需要調整之處。
此外,災害的發生每次都不完全相同,例如SARS和COVID-19,雖然同樣都是生物病原體災害,但是在應變上卻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而醫院中這個組織也是會隨著規模、架構、人事而有不斷變動,正如同韓非子中所說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醫院的緊急應變規劃也需要不斷地調整,例如緊急應變計畫的修訂。因此,每年都需要進行一定數量的演習活動,對醫院的緊急應變規劃不斷地測試,才能讓醫院的緊急應變規劃保持在適當的狀態。
要讓演習能夠發揮評估與測試的功能,很重要的一點,是將演習結合全災害應變中的六大關鍵區塊 – 通訊、資源與資產、安全維護、員工整備、基礎設施、病患照護。這六大關鍵區塊,是緊急應變規劃中,不論發生什麼災害都會需要的。在規劃設計演習時,要思考演習的目的與目標與這六大區塊的關聯性,例如演習是在測試基礎設施中斷下的病患照護;在演習進行時,要評估這六大區塊的應變狀況,例如在災害應變時是否有維護病患與員工的安全;並且在演習後,針對這六大區塊的演習結果,進行分析與改善,例如加強員工的教育訓練。
在演習規劃上,全災害應變的導向可以測試參演者對於災害的共同應變,然而,缺乏特定的災害主題,可能讓演習的設計變得困難,以及對於特殊災害缺乏準備,例如疫災時的隔離檢疫,或是化災應變時的除汙。相對的,針對個別災害的演習規劃,則要面臨這個有演習的災害不會發生、未演練的災害卻發生的狀況,即使所挑選的危害是經過危害脆弱度分析篩選過的,例如在COVID-19發生前對於疫災的演習。
因此,災害演習的設計應該要平衡全災害應變與個別災害應變。在全災害應變上,可以聚焦在六大關鍵區塊,在演習中測試這六個區塊的整備程度,並加以改善。在個別災害上,則應從危害脆弱度分析出發,針對單位或醫院中高風險的危害,以及對於這些危害的脆弱度進行測試。
過去台灣的醫院災害演習,容易聚焦在單一種災害的處理,例如火災、大量傷患,未來應該加入更多全災害應變的規劃,從應變中共同會運用到的功能出發,來加強醫院對於災害的整備量能。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Wax RS. Preparing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for Disaster. Crit Care Clin. 2019 Oct;35(4):551-562.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