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見的醫療需求與相對應的醫療準備

 


強烈地震雖然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災情,尤其在人口稠密、但建築結構較脆弱的地區更為明顯,結果可能導致當地醫療系統無法運作、對外聯絡道路毀損、以及各式生活資源的匱乏。而地震也會在短時間導致大量民眾受傷,且常見多部位的受傷型態,這種狀況對於受災當地醫療的量能是很大的挑戰,若沒有得到即時處理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發生。以下會討論地震常見的外傷、內科併發症與其他議題。
創傷
以外傷而言,多數病人是多重部位創傷,其中以肌肉骨骼受傷最為常見,需要送醫的創傷類型包括長骨骨折、骨盆骨折、壓砸傷、腔室症候群等。
壓砸傷:壓砸傷是地震中最需要注意的受傷型態之一,通常是因長時間壓迫引起橫紋肌溶解,若再合併全身性併發症,如低血容、急性腎損傷、代謝或電解質異常等表現,就稱為壓砸傷症候群。這類病人建議在脫困前就開始補充不含鉀的晶體溶液與碳酸氫鈉,監測電解質與心電圖,並若發生無法控制的急性腎衰竭,則需將病人進行血液透析。
腔室症候群:腔室症候群是因為組織腫脹導致血液灌流不足,往往會有疼痛、感覺異常、運動功能喪失、蒼白、摸不到脈搏等狀況。筋膜切開術是治療方法之一,但是否在現場就執行此治療仍存在爭議;截肢也是受困病人的救援選擇之一,但除非明顯已無法恢復、不即刻救援就會影響病人生命的情形,否則現場截肢的執行與否也是爭議極大的決策。
其他外傷型態如胸腔創傷,需注意是否有連枷胸、肺挫傷、血胸、氣胸的可能;頭部外傷雖大部分受傷不嚴重,但嚴重的創傷性腦損傷仍是地震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脊椎骨折則須注意容易合併其他部位的創傷。
內科疾病
急性腎損傷:急性腎衰竭是地震傷患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大約發生在一半的壓砸傷症候群病人中,其中又有一半病人會有洗腎需求;若資源不足,無尿病人會是送醫洗腎的優先對象;一般建議,針對疑似傷患可使用尿液試紙確認是否存在無症狀的橫紋肌溶解。
傳染性疾病:最常見的傳染病會經由空氣或水源傳播,且會因震後無乾淨水資源與衛生設備導致惡化。至於大體,通常不會是疾病傳染源,後續作業需接觸的工作人員有適當防護與事前疫苗接種即可。破傷風疫苗則建議有傷口的傷患都應接種。
心理疾患:多數傷患會有急性壓力反應,必須注意後續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免發展為憂鬱、缺乏社會支持、物質成癮等狀況。血品的部分,雖然震災後會有較多人捐血,但災區的血品處理與保存還是必須注意品質及安全。
特殊族群
其他地震的醫療議題,像是特殊族群中,小兒與年長者,都是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且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小兒的用藥與輸液應隨體重做調整,年長者則應注意其慢性疾病,並確認用藥是否有禁忌症,例如洗腎與心衰竭病人應避免輸液過多。
患有慢性疾病者,平常應紀錄自身用藥、預留藥物以備不時之需,並事先規劃好若原醫療機構無法運作時,後續就診之計畫。
這次的土耳其地震,我們可以多方面的學習並審思地震中的醫療議題與策略,設想萬一發生嚴重地震時,衛生醫療人員應該具備的準備與能力,先充實個人知識,這樣才不至於在災難發生時手忙腳亂。
參考資料:
林慶豐等人。〈對國際災難事件的醫療援助-從公部門角度思考〉。《醫學與健康期刊》4.2 (2015): 1-16。《華藝線上圖書館》。網路。2023年4月9日。
作者:台大醫院陳泰源、蔡岳儒、范程弈、林鍵皓、周維國醫師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