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道醫療援助

 


當世界上有大型災難發生時,國際間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的援助資源常常如大雨般傾瀉,對於受災國或地區來說,若不能將這些資源有效的整合或是分配,對於救災工作恐怕沒辦法達到最佳的效果,國際醫療隊尤其是如此,一個醫療隊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到當地要怎麼與現場的醫療團隊或是官方組織配合、以及隊員在災區的食衣住行等,這些都是任何國際人道援助隊伍應在出隊前做好的準備。
出發前
1. 災區評估
出發前準備的重點在災難事件的評估,先了解現場有無醫療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與限制,是其中的關鍵。雖然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是網路媒體得知第一手消息,但網路的消息較雜亂,且可能充斥虛假的內容,此時就需要官方或是國際型組織提供資料。舉這次土耳其大地震為例,我國並未派出官方的醫療團,一部分的原因是,土耳其官方在地震發生後初期並未提出醫療援助的需求,也許是因為政府評估以該國的醫療資源尚足以因應,因此不需太多國際醫療援助隊伍的協助。另外,如果要出隊,也建議到一些官方或非官方的線上平台登錄,讓現場能夠掌握即將到來的資源。
2. 自我評估
除了現場的醫療需求,醫療隊的自我評估也非常重要:醫療隊伍可以提供什麼類型的醫療服務,屬於什麼類型的團隊,另外,在當地的食衣住行如何安排也須事前評估。
3. 人員準備
當以上工作都完成後,就要開始組建團隊,所有參與的隊員都需要準備英文版的專業證照,尤其醫療人員必須要有英文版的相關職業執照。一旦完成這些準備後方能前往當地,如果目的地有建議的疫苗接種或是預防性投藥,也應該在出發前完成。
4. 物資準備
人員固然重要,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物資也不是愈多愈好。醫療物資進入受災國也一樣受到出入口、海關檢查、關稅以及當地法規等限制,包括貨運的方式、容量限制、以及是否需要申報關稅,出發前都需要妥善安排。
抵達當地後
1. 與當地衛生機關的接洽與許可
抵達受災國後,需在機場找到官方的報到處(聯合國UN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辦理手續,查核證照以及分配醫療服務的地點、形式與時間。團隊負責人也要參與UN的Health Cluster,取得每日災情會議的資訊。抵達服務的地區時,最好可以與現地的衛生單位與醫療團隊接洽,以示對主管機關的尊重。另外,有時醫療團隊在當地的生活起居、行動能力,甚至是行政程序與物資補給等,也需要仰賴主管機關的支援。一般來說,當地的衛生機關會提供當地臨時的證照,授權醫療隊的醫療行為。
2. 援助工作
一切都就位之後,醫療援助工作便可以開始執行。由於不同國家在文化、語言、宗教上,通常都有其獨特性,因此與當地醫療衛生組織合作可以有助於降低文化衝突,且未來如果撤離時,醫療器材或是後續醫療處置、公共衛生措施等,也才能轉交給當地的醫療衛生團體,以維持醫療的延續性。
聯合國的Health Cluster每日都會舉辦會議,討論目前醫療援助的狀況,醫療隊應該要派員參加,以同步獲取資訊,及時調整醫療運作,並且儘早監控與預防疫病的擴散。
3. 離境
援助工作到一段落後,離境之際需要完成交接,並向聯合國Health Cluster回報任務成果。回到國內後要完成任務檢討與成果報告。團隊的負責人須追蹤隊員的身心狀況,特別是創傷後症候群常發生在任務過後的一個月,需密切注意。
參考資料:
林慶豐等人。〈對國際災難事件的醫療援助-從公部門角度思考〉。《醫學與健康期刊》4.2 (2015): 1-16。《華藝線上圖書館》。網路。2023年4月9日。
作者:台大醫院陳泰源、蔡岳儒、范程弈、林鍵皓、周維國醫師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