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分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

 


在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的過程中,藉由列舉危害,可以讓醫院知道哪些是潛在的危險;分析這些危害的風險,可以找出是什麼因素導致高風險、為什麼某些危害的風險高於其他危害;並且從這些分析中,找出醫院對於各種危害的脆弱度,再將不同危害下的脆弱度進行比較,可以找出有些脆弱度是不同危害下都會出現的,例如『重症病患眾多』這一脆弱度,可能是在面對各種危害時都共通的;但是也有些脆弱度是針對其中一個或兩個危害,例如『地勢低窪、容易淹水』這個脆弱度,就是在只有面對颱風和水災時會有的脆弱度。
不論是哪種脆弱度,都是醫院需要透過管理,來降低發生的可能性、減少危害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增進醫院對於各種危害的應變量能。所用的方法即為減災(mitigation)和整備(preparedness)。在減災的面向上,可以考慮是否有方法可以減少危害發生的可能性,特別是高風險的危害,也需要考慮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危害造成的衝擊嚴重程度。在規劃減災工作時,需要從醫院的持續運作上進行考量,先找出醫院的關鍵任務與功能,再考慮有哪些策略可以讓這些關鍵功能盡量不要中斷,包括替代治療場所的規劃、設備設施的備援系統…等。對於無法減災的部分,則需要透過整備工作,來提昇醫院對於危害的應變量能,包括對於各種危害訂定的緊急應變計畫、員工的訓練、人力的輪替方式,並且透過演習來對這些整備工作進行測試,找出其中的長處與需要改進之處,讓整備工作更加完整。
然而,醫院對於能夠用來進行危害管理的資源與預算是有限的,無法進行每一項減災與整備工作、而必須選擇單位成本下最有效益的的工作開始進行。因此,就需要藉由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的結果,來排定未來減災與整備措施的優先順序,以此來增進醫院的韌性(resilience)與減少脆弱度。在未來減災與整備工作的選擇上,可以考慮優先處理高風險的危害,以及多種危害下共通的脆弱度。舉例來說,如果醫院分析出『水災』是該醫院的高風險危害,其脆弱度是地處低窪、地下室排水不良、重要設備堆放在地下室,則減災的工作可以考慮設置擋水閘門、或是將可移動的設備更換至較高樓層,而整備的工作則可以增購抽水設備,並對員工進行水災的訓練與演習。
由於減災與整備工作的投入以及環境的改變,危害風險與脆弱度的分析至少需每年進行一次,並且從每年真實發生的緊急事件中與進行的演習中提取經驗加入分析;大型的醫療機構更需要依據不同的地理位置、提供的服務、社區資源,來進行多次或多點的分析,例如住院病患為主的大樓與行政工作為主的大樓,就會需要不同的分析。作為緊急應變管理的基礎,透過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讓醫院能夠更好的投入減災與整備,才能讓危害發生時的應變與復原做的更好。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Muller, R.J.,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 Bible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rs. 2017: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3. Bullock, J., G. Haddow, and D.P. Coppola,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7: Elsevier Science.
4. Herstein JJ, Schwedhelm MM, Vasa A, Biddinger PD, Hewlett AL. Emergency preparedness: What is the future? Antimicrob Steward Healthc Epidemiol. 2021 Oct 13;1(1):e29. doi: 10.1017/ash.2021.190. PMID: 36168490; PMCID: PMC9495548.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