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醫學線上學習的優缺點與限制

 

自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線上學習系統與教材的發展,一如其他網路會議與遠距服務一般,突然爆發,雖然隨著網路的普及,線上學習已經不是新鮮事,由於疫情導致的加速,帶來前所未見的發展。然而隨著疫情已經進入尾聲,許多實體課程與會議已經重新開始,我們也應該要重新審視線上數位學習在災難醫學訓練中的角色功能與可能的缺點,並且進一步思考,未來如何與其他訓練工具,如實體課程、技術訓練、演習等結合,使教育訓練更有效率,參與者的學習效益與效率更佳。
線上數位學習的好處很多,包含時間與空間的彈性,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時間與地點;以及適性學習,學員可依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及程度來調整學習的進度,甚至反覆閱聽等。當然也有一些一般性的缺點,例如缺乏即時交流、學員無法隨時針對課程的問題獲得立即的回應;同時因為缺乏人與人之間肢體、表情與情感的互動,較難引起學員與授課者間的共鳴;學員也必須主動學習,由於缺乏監督,如果沒有適當的評量方式,對於虛應故事的學員,可能就只需要讓影片跑過即可;此外,因為網路身份的真偽、作業的真實性、考試作弊等問題,對於學習成果也較難以確實評估。
相較其他學門,災難醫學是一項跨領域的應用科學,它是管理學在醫學與公共衛生上的應用,甚至也與資訊、宗教、行為科學、心理學等不同學門相結合;此外,災難醫學也與時空環境有關,同一種論述與方法,在不同情境下,也可能會有所差異。然而目前的線上數位教學大多只能就通則進行講授,針對個別的論述進行說明,較難討論不同情境與理論的相互影響,也很難就應用面進行論述;換句話說,線上數位教學講授的內容只是災難醫學中的一些知識「點」,例如通訊工具、檢傷分類、資訊蒐集與分析等,而這些知識點間的關係,以及相互影響,往往必須要透過不同案例的討論,甚至學員與授課者間經驗的交流,才能由各個知識點相互連結,延伸 為「線」和「面」,描繪出完整災難醫學的面貌,因此線上數位教學,可能只能達到最基礎的通識程度。
因為災難醫學也是醫學的一種,包含了許多技術操作,這些操作在災難的環境下,往往會和一般狀況下的作法有所不同,因此除了講授理論外,一定得要實作,才能熟練;此外,災難醫學也應用了許多管理學的方法,例如資訊蒐集、後勤管理、決策、指揮系統等,這些也必須要透過實際的練習,學員間的互動,才能了解其中的問題與訣竅,這些技術層面的教育與方法的應用也都很難透過線上數位教學達成的。
線上數位教學由學員各自學習,比較缺乏學員間的相互學習與互動。然而災難應變的重點之一是團隊合作、溝通與協調,即使在減災整備時期,從事緊急事件管理的人員,也都需要相互合作。線上數位教學因為非同步,由學員各自自行完成,彼此之間鮮少有交流,即使在網路上也許有少許的討論與互動,學員間仍相當不熟悉,更遑論對於團隊合作的練習,因此即使有許多各自有專長的人,如醫師、護理師、通訊人員、行政人員,也很難很有效率地形成形成團隊,建立共識,並開始運作,這些能力必須要透過實務上的小組討論、演習等面對面的活動來達成。
即使有這些缺點與限制,線上教育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與學習工具,例如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所發揮的效果。而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在這三年中,也開發了許多不同的線上課程與訓練方式,希望能夠持續推動災難醫學的知識與技能。對於沒有時間參與實體課程的人來說,可以利用有空的時間學習災難醫學中的重要基本觀念,而對於參與實體課程的人,更可以作為課程開始前的pre-reading,讓實體課程發揮更大的效用。
歡迎大家除了參與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的實體課程外和線上課程!
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https://921dmec.blogspot.com/p/e.html
參考資料
1. 黃淑玲. (2011). 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 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 課程研究第六卷第一期: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Vol. 6 No. 1, 113.
2. Mayer, R., & Mayer, R. E. (Eds.).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Sweller, J., & Chandler, P. (1991). Evidence for cognitive load theory.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351-362.
4. Schnotz, W. (2014). Integrated model of text and picture comprehension.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pp. 72-10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Kester, L. (2014).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pp. 71-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蕭宇澤、柯穎志、林鍵皓、鄭銘泰、周維國醫師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台灣緊急醫療管理協會)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