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的蓬勃發展,以YouTube為平台的各種影片,改變了我們對於多媒體教學的想法,同時也讓我們更注意到學習者的特性。過往許多多媒體教材只是將演講轉成影片,放上網路讓人們自主學習,後來再加上了測驗,來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然而對於這樣教學方式,其實有許多可能的缺點,例如不是以學習者中心的教學,會導致學習者很難融入其中,甚至覺得只是在觀賞一部影片,而非學習;或是因為演講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時間太長,超過人短暫的注意力;內容沒有適當的分段,導致學習者只能被動的接收訊息,沒有辦法主動決定學習的速度與重點等。因此製作線上教學教材時,我們應該要重新回顧上段所提到的各項原則,仔細審視現有教材的設計與製作是否能有效促進學習;另外網路上許多知識型YouTube影片,也很值得我們參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影片不是以教育為目的,往往節奏過快,有許多炫目的特效,但是這些不見得適合於災難醫學的教學。
2021年5月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升高,所有的災難醫學實體課程都被迫延期,為了能使災難醫學的教育訓練不中斷,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隨即加速建置災難醫學線上課程的建置。而為了達到有效的線上數位學習,在設計課程時,便應用了多媒體學習的理論原則,制定教材的規範,以使講師能夠參照以設計教材。這些原則包括:
精要:每部影片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最好可以介於5-15分鐘。一般人能維持專注的時間約在10到18分鐘,過了18分鐘後,人的身體因為能量耗盡,需要提供更多營養給大腦來維持專注力,因此時間一久容易感到疲累。
觀念植入:一個影片講述之重點觀念不能太多,以3-5個為佳,以免造成認知負荷過重。
隨選:影片的內容雖然相關,但是每部影片仍然可以獨立閱讀,並且可以隨時重複閱讀,以方便學習者安排學習時間與期程。
有期程:線上課程的執行是有期間性,大約是2-4週,目的是使學習者能夠既不會太緊迫有壓力,可以設定自我的學習進程,同時也避免閱讀時間距離太分散、拖太久,不容易形成工作記憶,對整體的知識建構有負面的影響。
測驗:為使學習者可以確認學習的重點,每段影片後都安排有測驗,主要針對影片中的重要觀念,如此使教育的雙方都可以評估學習的成效。
配合線上閱讀:除了影片外,訓練中心的網站也提供有線上閱讀的教材,針對影片內容與教學重點,都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學習者在閱讀影片的前與後,都可以有相對應的資料,協助建構工作記憶。
非即時互動式討論:由於課程有期程,訓練中心也安排相關輔導員及講師,可以線上非即時的與學習者討論,針對有疑問或錯誤的地方,提出更正與說明,這可以彌補線上數位學習中,學習者單方面及缺乏互動的缺點。
在規劃方式上,影片的長度約5~10分鐘,儘量不要超過20分鐘,以符合現代影音教材的主流架構。由於影片播放長度縮短,所以將原實體課程之授課主題再細分為2個至3個子主題,以重點(Must know)講授為主,讓講師分段錄製授課內容。內容部分則制定統一PPT版面格式,約5~15張。為了確認學員線上課程的效果,在每段課程後,都有請該堂課之講師設計4道選擇題型之考題,並規定請學員在聽完每一堂課程後進行隨堂測驗。也為了確保學員能夠有足夠時間可以聽完講師錄製之授課內容,並且不至於使學習過程過於發散,缺乏集中度,故與一般現有的線上課程不同的是,每次課程還是有訂定開放時間,原則上為7天,讓學員可以彈性地利用休息時間或下班、假日的時間上課。
然而,在執行上也遇到一些問題。目前的學分認證機制,針對線上數位學習還未能有一個合理的方案,大多還是以50分鐘為一學分。而教材影片大約為5-15分鐘為一段,在學分認證上就會有困難。此外,過往的實體課程,因為時間地點確定,學習者可以憑公文請假,或是計算工時,但是線上數位學習因為時間分散,時數難以計算,大多學習者必須要用自己的時間來完成,在請假與工時上難以協助學習者保障自己的權利。
綜合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線上數位學習顯然無法完全取代其他的學習方法;因為疫情而中斷的許多實體課程,有其必要性與目的性;只是疫情前我們偏重於實體課程,將許多知識性的內容仍透過實體課程教授,而疫情爆發時,因為預防與減緩疫情傳播的需要,又企圖用線上課程取代實體課程,這兩者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方案。回過頭來,我們應該要重新思考如何基於現有的線上課程,進一步設計實體課程:線上課程偏重知識的傳遞,先建構災難醫學的知識「點」,減少在實體課程中,利用大堂課單方向傳遞知識的時數,接著再透過案例討論、小組討論、桌上模擬演習、演練等實體課程,將個別知識串聯起來,讓學員了解其應用與限制,將知識架構的點、線、面逐步構築完整,以符合災難醫學理論與實務的需要。
歡迎大家除了參與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的實體課程和線上課程!
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https://921dmec.blogspot.com/p/e.html
參考資料:
1. 黃淑玲. (2011). 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 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 課程研究第六卷第一期: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Vol. 6 No. 1, 113.
2. Mayer, R., & Mayer, R. E. (Eds.).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Sweller, J., & Chandler, P. (1991). Evidence for cognitive load theory.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351-362.
4. Schnotz, W. (2014). Integrated model of text and picture comprehension.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pp. 72-10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Kester, L. (2014).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pp. 71-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蕭宇澤、柯穎志、林鍵皓、鄭銘泰、周維國醫師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台灣緊急醫療管理協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