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DEM conference - Disaster Exercise(災難演習)

 


這次小編有幸能參加2023年的WADEM conference,在會議中也接觸了來自世界各地從事災難醫學或災難應變的學者專家。在會議中提到很多的重點,就是有關災難的演習。小編整理了會議中提到的四個演習相關的重點,加以分析與延伸,來跟大家分享。
重點1. 演習的成功與失敗都很重要/有用
過去在進行演習時,都希望演習順利進行、圓滿結束,但其實演習中的成功與失敗,都非常重要且具有意義。演習中的成功,固然表示應變中做得好的部分,而演習中的失敗,卻常常被長官們視作應變單位應變不良,甚至咎責。然而,其實這些失敗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在演習中做得不好的,就有機會在真實災難發生前被發現、被討論、被改進,當災難真正發生時,就有機會做的更好。因此,我們除了要保留演習中做得好的,更應該以不責備的態度討論那些需要改進的,並且從系統面上來進行改善,讓體系的整備更加健全。
重點2. 演習能讓不認識的人有機會認識
不論適何種災難,其應變中都有個特色,就是會需要許多來自不同單位的人共同參與和合作,例如醫院中不同部門,或是政府機關中不同局處。但是這些需要平時可能互不相識的人在災難應變時互助合作。這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而災難演習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這些不熟悉或不認識的人,有機會可以接觸與認識彼此,特別是共同處理一個模擬的災難。這樣一來,當災難發生時,就能夠有更好合作與默契,進而有更好的應變。
重點3. 沈浸式演習
在這次的會議中,有個反恐醫療的演講,主講者是ATACC(Anaethesia Trauma & Critical Care)的教官。在演講中,主講者示範了他們在進行教育訓練的過程,在會議的會場中,現場展示了在一個被槍手攻擊的環境中,可能發生的過程,包括在會場中聽到槍聲、被通知會場已被歹徒包圍、歹徒持槍衝進會場且讓人質趴在地上、警方到達攻堅、現場出現傷患、救護人員到達現場進行急救、醫師到達現場進行醫療處置。我們也擷取了部分的影片與大家分享。在技術演練(drill)或full-scale演習中,如果設計得當,可以提供參演者一個沈浸式學習的環境,讓參演者在這樣的環境中演練,可以讓印象更加深刻,也有機會練習如何應變。
重點4. 資源不足下的演習
現今很多演習中,特別是實兵演習,會投入很多的資源,包括製作傷妝、搭設佈景、播放影音效果、使用高擬真假人模型、甚至是以虛擬/擴增/混合實境來進行演習。然而,並不是每個舉辦演習的單位都有這麼多的經費與資源投入演習中,如果因為在資源較少的環境(low-resource environment)下,就不去舉辦演習,這樣反而會喪失練習與測試的機會。演習的本質並不是一定要求場面酷炫、效果逼真,而是利用符合自身狀況的資源,演習前妥善規劃、設定好演習的目標,演習中收集重要的資訊,演習後充分的檢討與改進,這樣即使資源較少、或是使用低擬真的道具,也能讓演習能夠發揮其效果。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