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危害

 


在醫院進行緊急應變管理、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時,第一步是辨識與列出對醫院可能的危害。危害是指『可能造成緊急事件或災難的危險來源』。危害存在但是不一定會發生,發生了也不一定會對醫院有所影響,但也有一定的機會對醫院產生緊急事件或災難,例如颱風在台灣每年都有,有些時候未必會經過醫院所在的縣市,或是經過了但是醫院沒有災損,但也有造成醫院建物損壞或大量傷患的例子。因此,我們在辨識危害時,要從比較廣泛的角度來分析。
在辨識危害時,可以從幾個面向上去分析:
1. 醫院內部與外部:
有些危害是發生在醫院所在的社區中,醫院也可能同樣受到這種危害的衝擊,例如颱風、地震,除了醫院本身的災損外,可能還要處理社區來的大量傷患,或是交通受到影響。有些危害則是發生在醫院內部,與醫院所在的社區無關,例如醫院內的網路中斷、空調故障、氧氣中斷、火災。還有些危害是發生在醫院外部環境,例如淹水、道路中斷、示威遊行,雖然對醫院本身沒有直接影響,但有可能產生間接的衝擊,例如員工無法來上班、外包廠商無法送貨。
2. 天然危害、技術危害、人為危害、危害物質:
2014年版本的Kaiser Permanente HVA表格中,根據危害發生的原因來分成四類,天然危害(Natural Hazards)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能量釋放,導致各種衝擊,例如地震、颱風、土石流、暴風雨。技術危害(Technological Hazards)則是指設備、技術等的失效或故障,產生的損害,例如停電、停水、院內火災、通訊中斷。人為危害(Human Hazards)則指的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衝擊,例如大量傷患、VIP事件、嬰兒失竊、員工罷工。危害物質(Hazardous Materials)是由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或輻射物質所造成的災害,例如院內或院外產生的化學或輻射災害事件。
3. 持續運作危害、環境緊急危害、大量傷患事件:
『環境緊急危害』是指醫院的運作沒有問題,病患數量沒有突然增加,但是環境中出現危險,例如火災、颱風。『持續運作危害』是環境安全且病患數量沒有增加,但醫院運作所仰賴的設施設備出現故障或損壞,例如停電、醫療氣體中斷。『大量傷患事件』則是醫院的運作正常、環境安全,但從社區中進入數量眾多或是需要特殊處理傷病患,例如創傷型大量傷患、化學災害。
除了這些類型外,還要加上人為的攻擊事件。大部分的醫院都有考慮到醫療暴力,例如在診間或是病房的攻擊事件,但另外要考慮醫院內開槍射擊、醫院附近的暴動與遊行、以及對醫院的網路攻擊(cyber attack)。
在辨識危害時,除了參照醫院曾經發生過的事件外,還可以與外部單位一起合作,例如衛生、消防、社工、警察、或是區域緊急應變單位,共同檢視社區中可能的危害。對於一些風險非常低的危害,則可以先排除在接下來的分析中,例如院內沒有放射性物質、附近也沒有核電廠的醫院,可以先不將輻射災害列入分析。但是對於醫院沒有發生過的危害,不要輕易的就判定其不可能發生,例如位於較高地勢的醫院可能認為不會淹水,但是卻有可能因院內水管破裂導致淹水。
除了辨識出危害外,在進行危害脆弱度分析時,還需要清楚的定義危害。不同定義下的危害,其衝擊程度與範圍、發生機率都不相同,如果沒有清楚的定義,可能會導致分析時的混淆。例如對颱風而言,『氣象局有發布陸警並經過醫院所在縣市的颱風』與『氣象局有發布海警的颱風』這兩個定義之下,分析的方向就會不同。
危害辨識是所有風險管理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辨識出可能的危害,也就不會進入後續的風險與脆弱度的分析。在辨識出各種危害後,才能針對其發生機率、造成的衝擊、醫院的弱點來分析各危害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Muller, R.J.,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 Bible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rs. 2017: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3. Bullock, J., G. Haddow, and D.P. Coppola,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7: Elsevier Science.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