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風險與脆弱度分析:風險

 


在辨識與定義各個危害後,需要計算的是各危害的風險(Risk)。風險指的是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危害與風險的不同,在於危害是存不存在,而風險則是會不會發生、會造成什麼影響。例如新冠病毒對人類是一種危害,但是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被感染之後的疾病程度則是風險,我們很可能無法除去危害,就像我們無法殺光新冠病毒,但是我們可以評估被傳染的可能性、感染後的嚴重度,進而想出降低被感染機會的方法(例如戴口罩、不要群聚)以及減少嚴重度的方法(例如施打疫苗)。
風險的計算,需要考量兩個重要的因素: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所造成衝擊的嚴重度。簡單來說,可以用『風險=可能性X衝擊嚴重度』來表示。在評估可能性時,有些可以參考過去發生的危害經驗,例如颱風、地震發生的機率,但對於一些危害則可能無法清楚的知道其可能性,例如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很難知道這類傳染病會出現的機會。因此,在分析可能性時,可以多方參考各種資料以及專家的建議。
危害對醫院的衝擊,可能造成員工、病患、家屬的受傷或死亡,或是設備/建物損壞而需要花錢來修繕,又或是使得某些功能無法運作。因此,對於衝擊嚴重度的評估,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來看,也就是對於醫院的人員(Human)、資產(Property)、運作(Business)。但是各個醫院也是對這些危害有所準備,例如對員工的災害應變教育訓練、保險、規劃各種應變資源、與外部單位協同合作…等,因此在評估衝擊嚴重度時,還需要扣除這些已有的減災整備措施的效果。
分析危害的風險,有點類似瞎子摸象,沒有人能夠看到整個風險的全貌。每個員工在醫院的職位、經歷、工作…等的不同,導致對風險的認知會有不同,例如經歷過大地震的員工可能會認為地震對醫院的衝擊很大,或是臨床單位的員工對於危害所導致的賠償與財務損失並不清楚。因此,可以使用『集思廣益』的方法,加入不同部門、讓第一線應對災害的員工提出看法,特別是支援單位,例如傳送、保全、被服…等,更能在分析風險時提供後勤面上的參考因素。
除了以上的考量外,評估風險時還可以加入幾個其他的因素進行分析:
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該風險能被處理或管理的程度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對於受災單位而言,其風險可以接受的程度
緊急性(Urgency):該風險需要盡快被處理的緊急程度
增長性(Growth):風險隨著時間增加的程度
了解性(Awareness):可能遇到該危害的對象,對於其風險的了解程度
警告時間(Warning time):該危害可以讓應變人員有多少時間準備
影響時長(Duration):該危害對機構造成衝擊的時間長短
不論使用什麼分析方式,很重要的一點,風險是比較而來的,因此在計算風險時,計算出來的是風險的『相對值』而非絕對值。同一批人用同樣的標準來分析不同的危害,需要得到的是各危害風險之間的差異,找出『相對高』風險的危害。
透過分析危害與風險,可以進一步分析出醫院中的哪些資源容易被影響,找出醫院中哪些地方是緊急應變管理上的弱點(脆弱度),進而可以規劃如何應變這些危害與衝擊,讓醫院在面對各種危害時更加安全。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Muller, R.J.,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 Bible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rs. 2017: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3. Bullock, J., G. Haddow, and D.P. Coppola,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7: Elsevier Science.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