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演習發揮出評估與測試的效果,有三個很重要的前提,如果這些前提沒有做到,那即使進行再多的演習,其效果也是相當有限,這也是在台灣的許多演習中常見的問題。
前提1. 演習設計的正確性
不正確的演習設計與假設,對於醫院緊急應變規劃的評估與測試,不但可能沒有效果,更可能造成安全的假象。例如桌上模擬演習如果只是念念寫好的稿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進行準備,實際上很難測試醫院的緊急應變規劃,也很難提供員工訓練的機會。如果演習設計中的假設有問題,那透過演習進行的評估也會有問題。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加護病房夜間值班的人員是3人,但是在其火災演習時,卻設計10個人來參與應變,又或是為了要縮短演習的時間,在演習中的災害都還沒發生時,所有應變人員就已經穿好應變用的背心、拿好應變要用的工具、集結在災害發生的地點準備應變。像這樣不符合真實狀況的設定下,對於參與應變的人員來說,會形成錯誤的印象,當災害發生時,卻與演習中的完全不同;對於評估演習的人員來說,則是無法找出醫院緊急應變管理上真正的問題。
前提2. 演習中的資料收集與評估
在台灣的演習中,評核委員往往只是在被要求評估參演者的應變,卻沒有給予任何的文件參考,甚至不知道演習規劃的目標、應變單位的量能與背景,也沒有應變計畫來參考。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是再厲害的專家,其評估能力都會被限制。因此,在演習開始前,就應該要規劃好評估的六個重要的面向: Who(誰/幾個人來評)、What(評什麼)、Why(為什麼要評這個)、When(何時評)、Where(在哪裡評)、How(怎麼評),並且準備好充分的參考文件,例如評估表單與應變計畫。此外,在演習中除了專家的觀察外,還可以透過參演者和模擬者來收集許多資料,例如指揮中心啟動的時間、病患資料的整理,針對這些資料來分析緊急應變的規劃。
前提3. 演習後的討論與分析
在台灣的演習中,通常在演習結束後的檢討會上,主要內容是由專家擔任的評核官或委員進行講評。雖然專家的分析很重要,但往往只有針對做得不好的地方進行評論,而且專家看到的部分,不一定能包含到應變中的各個層面。對於參演者來說,只聽別人的意見,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時,可能會阻礙參演者討論以及學習的機會。在演習後的討論中,應該要帶領參演者一起回顧與討論(after action review),可以按照演習中事件發生的順序、各個應變區域、或是六大關鍵區塊(通訊、資源與資產、安全維護、員工整備、基礎設施、病患照護)來讓參演者討論。每場演習中都會有做的好和做的不好之處,透過討論,不只是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也需要找出做的好的地方,並且分析為什麼,針對根本的原因,保留那些做的好,對於做的不好的地方提出改進的方法。
演習是很好的評估工具,但是也要透過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發揮這個工具真正的效果。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Wax RS. Preparing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for Disaster. Crit Care Clin. 2019 Oct;35(4):551-562.
3.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4. USAID After-Action Review (AAR) Guidance(https://usaidlearninglab.org/....../after-action......)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