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失效時的就地避難與疏散



當醫院發生基礎設施失效時,醫院的應變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進行修繕,然而,修繕需要時間,在修繕完畢、恢復供給前,應變人員要考慮將病患留在原地避難,或是將病患疏散。對於一些移動很困難、或是風險很高的病患,例如加護病房中的病患、手術中的病患、或甚至是養護中心內臥床的住民,可能要優先考慮原地避難。但是在這個目標之下,應變人員就要思考如何在缺乏基礎設施的狀態下,持續提供病患照護。這時的應變策略,就是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以備用或是替代的方式來持續給予病患,直到修繕完畢、恢復運作。在備用的方面,舉例來說,醫院發生停電,但是重大手術進行中,這時就需要使用發電機持續供給開刀房電力,以維持病患的照護。在替代的方面,舉例來說,醫院發生氧氣供應中斷,加護病房的工作人員改為以氧氣筒接呼吸器,或是手動以甦醒球給氧。不論是哪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病患不動的情況下,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以其他方式提供給病患。

當醫院無法以其他方式提供這些基礎設施時,要考慮病患疏散,也就是將病患移動到可以提供該設施的地點。舉例來說,急診停電但是還是要繼續處理病患,就需要將病患移動到院內有電、照明的地方持續運作,或甚至是將病患轉送到其他醫院繼續治療,例如醫院無水可用時,將洗腎病患轉往他院洗腎。但是在這種狀況下的疏散,與環境緊急危害(例如火災、淹水)時的疏散不盡相同,像是停電時電梯無法運作,病患的垂直疏散會需要人力搬運;或是空調中斷的情況下進行疏散,要給予適當的保暖、通風、或降溫,以減少病患、家屬、員工的冷熱傷害。
在發生這樣的危害時,應變人員很重要的工作,是判斷應該選擇哪一種應變方向。醫院的緊急應變計畫中也應該針對不同單位的不同屬性,分析其利弊得失,在基礎設施失效前就先有所規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護病患、家屬、員工的安全。
參考資料:
1. Tangredi, E., J.C.R. Staff, and J.C.R. Inc.,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An All-hazards Approach. 2016: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
2.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 2014 Incident Response Guides (IRGs) (https://emsa.ca.gov/hospital-incident-command-system....../)
3.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 2014 Incident Planning Guides (IPGs)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