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協會很榮幸能夠再次與新北市衛生局共同舉辦醫療院所緊急應變管理線上課程,有鑒於地震是造成台灣的醫院常見危害,在第一場次中,我們挑選了地震當主題,並且邀請台大醫院石富元主任與國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宗珷技師,演講了『醫院對於地震災害的緊急應變管理』與『地震對於醫院建築物的結構性影響與評估』兩個主題。我們會在這週的文章中,將精彩的演講部分內容做個整理,與大家分享。
----------------------------------------
<地震對療院所可能的衝擊>
地震是台灣常見的危害,可能對於醫院建築物造成結構上的損害,例如醫院倒塌。即使結構上沒有重大損害,也可能造成非結構上的災損,舉例來說,2018年的花蓮地震,非結構性之災損,就包括病歷架傾倒、液態氮儲槽連接管扯斷、RO水淨化槽管線扭轉破裂、冰箱傾倒、電視掉落、天花板管線與管道間漏水、病房馬桶傾倒…等。此外,還有可能產生其他的衝擊,例如物品雖然沒有毀損,但如果散落一地,一樣會對於醫院的運作造成衝擊,例如藥品、檢體。
整體而言,地震對醫院造成的衝擊,可以歸納成以下這幾類,這些也是醫院在對於地震的緊急應變管理上的重點:
1. 結構物損害:房屋倒塌、主結構損害
2. 非結構物損害:重物墜落、管線斷裂、儀器故障、院內建築物的裝修
3. 危害物質外洩:易燃物、醫療氣體、輻射物、化學藥品、放射線同位素
4. 火災
5. 醫療持續運作中斷:停電、當機、停水、斷氣、斷話、機器故障
6. 大量傷患湧入
<醫療院所對於地震的緊急應變管理>
醫療與照護機構在對於地震的緊急應變管理上,有七個步驟,依照地震發生前、中、後,可以整理如下:
地震前要做的減災與整備
1. 確認並固定可能危害
2. 準備應變計畫
3. 準備緊急應變包
4. 補強修繕建築物弱點
地震發生時的應變
5. 蹲下(Drop)、掩護(Cover)、穩住(Hold on)
地震後的應變與復原
6. 地震後檢查傷害及財產損失
7. 按照應變計畫進行應變
<地震的減災與整備>
地震後,醫院的建築結構可能遭受損害,非結構物也可能落下傷人,例如醫院內的一些裝飾與擺設,因此,醫院在對於地震的減災與整備,除了建築物的結構上耐震的不足,可使用各式結構補強工法,還需要考慮到結構的脆弱點,包括空橋、牆邊、大片玻璃旁、機械設備或危害物旁,例如外牆磁磚掉落傷人。其次,當地震後社區民眾的醫療需求突然增加,且醫院本身也有災損下,在處理社區來的大量傷患時,可能需要使用替代醫療場所,因此,在規劃時要考慮到這些替代醫療場所的照明、水電、氣體供應、遮蔽物…等條件。
由於火災、危害物質、大量傷患、停電、當機、停水、斷氣、斷話等狀況都有可能在地震後出現,要讓這些災害的應變計畫與地震的應變計畫有所連結,還需要注意地震可能讓某些應變措施無法進行或應變原則不同,例如火災時可能會利用空橋進行疏散避難,但地震後的火災時,空橋的安全性需要先確認,也要考慮到地震後可能沒有水可以滅火,消防隊也可能到不了,因此地震後的火災應變重點需要有所調整。
在醫院平日的減災與整備上,首先要進行的是醫療重要設備、設施的防震與固定措施,包括緊急發電機、醫療氣體、CT、MRI、資訊設備、監視器、麻醉機、呼吸器、抽吸設備…。醫院中有些設備僅是置放於地面,並未鎖固,平時不會有影響,但是在地震的搖晃下,卻可能產生損壞,例如今年的台東地震導致醫院的RO水塔管路斷裂。很多新的設備,要注意其耐震的程度,例如儀器柱、空氣柱,因為這些設備的製造商,不一定有想到地震發生的可能。電腦是醫院非常常見的設備,也是維持運作的重要設備,以桌機而言,電腦主機可能有固定,但螢幕可能就沒有固定,在地震後可能傾倒、損壞,影響醫院運作。發電機本身通常都有固定與避震,但其附屬設備也要注意,例如高低壓盤,可能導致發電機正常運作,但電力無法輸出。在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中,醫院的發電機雖然在停電後立即啟動,但因儲油槽被嚴重搖晃的關係,導致發電機陸續故障數次,使得急診、加護病房、血庫、放射科等臨床區域無電可用。液氧槽在設置時有相關規範,但輸出氧氣到病人端,需要透過複雜的管線,地震造成的搖晃,可能造成管線鬆脫,而這些管線本身可能沒有吸收或緩衝搖晃的裝置。很多醫院中重要的設備,都是靠管線才能連結到使用端(例如病人),這些管線的防震措施也需要做好,以免在地震產生搖晃將管線扯斷。
另外,還需要注意大型傢俱的固定,包括病歷架、藥櫃、檔案櫃、圖書架…等,這些大型傢俱的傾倒,除了造成原有功能喪失外,例如無法調閱病歷或化驗檢體,還可能因傾倒造成其他損害,例如損害鄰近設備或人員。平時也需要對員工進行地震的緊急應變處置訓練,讓員工知道應變的方法與注意事項,例如地震後導致許多檢查與修繕工作時,工務相關人員如何知道他們的工作分配。平日醫院也需要對易燃物、化學品進行管理,例如氧氣鋼瓶如果沒有適當的固定,在地震後可能傾倒後導致氧氣外洩;有些易燃物雖然放在耐燃櫃,但是地震後如果這些櫃子傾倒,其中液體洩漏出來,依然可能造成危害。
<應變與復原>
在地震發生當下的短短時間中,需要使用「蹲下(Drop)、掩護(Cover)、穩住(Hold on)」的方式做好保護。在地震發生後,根據所發生的各項災損,進行應變。對於醫療照顧而言,大部分的病患只需要基本的檢視與照顧,確認病患的安全,對於受傷的人員進行救治,持續提供其他病患的照護。少部分病患需要特別的確認,包括高壓氧艙內、手術中的、MRI或PET檢查中的病患。對於使用呼吸器的病患也需要特別注意,即使呼吸器有固定,地震後也要檢查管線及運作是否正常。地震後需要避免使用電梯,以免受困在電梯中。除了明顯的災損,例如天花板掉落,地震後需要特別去檢查的項目,包括了潔淨水源、醫療氣體、污廢水排放、電力、抽吸動力、資訊通訊這些項目是否正常運作。
地震後結構上的損壞,可能不會導致建築物立刻倒塌,但有可能已讓醫院的耐震度下降,當下次地震發生時,就導致嚴重的結構損害。可以透過裝設在建築物中的高科技設備,在地震後收集到的數據,進而量測地震強度以及建築物的反應,類似對於醫院在強震後的健康檢查,例如在強震後計算結構之特徵頻率,如有大幅下降時,顯示結構已有損傷,如果損傷很嚴重時,應進行結構補強,避免下次強震時倒塌。
參考資料:
1. 社團法人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 2022醫療院所緊急應變管理線上課程
4. Ardagh MW, Richardson SK, Robinson V, Than M, Gee P, Henderson S, Khodaverdi L, McKie J, Robertson G, Schroeder PP, Deely JM. The initial health-system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in February, 2011. Lancet. 2012 Jun 2;379(9831):2109-15.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