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時醫院的孤立運作與疏散 - 2005年卡崔娜颶風與美劇災後五日

 


一、案例回顧
西元2005年8月25日卡崔娜颶風8月25日襲擊美國佛羅里達州,引發密西西比河潰堤,造成超過1836人死亡與1250億美金的損失,是美國自2000年以來,最重大的颶風災害之一。在這個事件中,當地淹水、基礎設施運作中斷,導致社區功能運作失效,政府面臨廣大的災難需求也窮於應變,許多人以及機構必須面臨就地避難與孤立運作的問題。2022年Apple TV將當地其中一家醫院因為洪水導致醫院電力中斷、飲用水與醫療物資短缺,並需於攝氏41度高溫中持續醫療照顧,並執行撤離行動的真實事件,改編為短劇『災後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描述在颶風後五日,醫院先後面臨就地避難與疏散等情境下的應變行動,並且探討災難情境下醫療的需求與限制,以及相關倫理議題。雖然因為是改編故事,難免有些誇示,但其中有關醫院應變的過程,的確也點出許多值得借鏡的部分,有鑑於台灣是颱風盛行的地區,過去也有許多颱風造成醫療運作中斷的重大事件,但對於如此這樣大型醫院的就地避難與疏散,仍缺乏相關經驗,大部分現有的應變計畫也都稍嫌粗略,尤其針對醫療持續運作的部分鮮少著墨。
本文將針對影片中的情境與問題進行探討,對於颱風的就地避難與疏散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先觀看影片或是相關事件資料後,再參照本文的內容,做為醫院進行危害脆弱度分析中颱風的部分,以及規劃颱風緊急事件指引時的參考。
二、緊急應變指揮系統的建立
本劇第一幕,醫院在颱風前一日啟動緊急應變會議,由護理部主任召集所有可能在颱風期間待在醫院內的管理人員與醫師,指揮分配颱風期間的工作與交換現有醫院運作與颱風的資訊,根據應變計畫執行颱風前的檢查程序,確認醫院運作的狀況。會議過程中,護理部主任作為行政指揮與決策中心,也就是醫院事件指揮系統中的指揮官,參與會議的人除了醫師外,其實還包含警衛、工務、清潔、傳送人員等。
在緊急事件應變時,除了醫療照護工作由執行部門負責外,其他計畫部門、後勤部門與財務行政部門等也都積極的參與討論;會議進行的內容,不是各單位各自報告,各自管理,而是先說明應變指揮系統中每個部門主管與負責工作,再基於以維持醫療持續運作為目標,各部門彼此溝通合作的方式,並且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來討論,使所有人可以了解醫院的現況與決策。
在台灣,各個醫院在颱風來臨前大都會舉行應變會議,但會議的過程大都行禮如儀,鮮少針對颱風期間可能的狀況,預先說明可能的因應對策,同時大多數參與會議的人可能與颱風期間在院內值班的同仁並不相同,因此即使開過會議,真正在颱風期間值班的人員彼此還是不熟習,更遑論了解各自在應變指揮系統中的角色與任務,因此萬一發生緊急狀況,大都還是以原有行政單位為應變方式。如果要使用緊急應變指揮系統(例如事件指揮系統)來協助颱風時的應變,那麼就應該在應變會議時,讓所有會在颱風應變期間於院內值班或參與應變的成員了解其在應變指揮系統中的角色,同時在會議中彼此認識與溝通,了解颱風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應變計畫中可能的預應方案,如此才能真正使得應變指揮系統發揮效用。
三、就地避難(孤立運作):停電、空調系統與資訊系統中斷
本劇中醫院雖備有緊急發電機,但設置於地下二樓。水災時,雖盡一切應變能力應變,仍無法防止河水湧入並損毀發電機,導致全院停電。此外,停電後,醫院的空調系統中斷,因為正值盛夏,導致機構內部溫度急遽升高,導致傷病患與工作人員脫水與熱傷害。
雖然目前醫院是台電優先供電的對象,所有醫院都有設置一定數量的不斷電系統、緊急發電機等;法規與評鑑也都有要求緊急發電機的額定容量應能負荷重症單位、開刀房及維生設備使用達72小時,然而萬一上述之緊急發電失效,多數醫院並沒有相關應變的準備。醫院內病患使用的維生與監視儀器大都需要電力,長時間停電勢必會影響此類重症患者的生存,此外,即使有緊急發電,醫院內的空調通常是第一時間會被中斷的設備,因為最耗電,在台灣,也許冬天還不至有太大的問題,炎熱的夏天勢必會如影片中所述,使照護環境嚴重惡化,如何提供足夠的飲水、避免熱傷害的發生,會是停電應變規劃時,也需要納入考量的部分。另一方面,停電後無法使用電腦資訊系統,即使可以使用資訊系統,醫院內部的無線網路系統不一定都有接上緊急發電,而現在在醫院內常用的行動醫療車可能就無法使用,因此資訊系統的持續運作,也是在颱風孤立運作時需要考慮的。
四、疏散計畫
影片中,當洪水進入紐奧良地區後,紐奧良的地方政府也失去運作能力,當地的救災資訊與能量並沒有統一的窗口,醫院在無法持續運作的狀況下開始尋求全院疏散的方法。
在台灣,醫院的疏散計畫通常都包含了不同疏散的型態,如局部疏散、水平疏散、垂直疏散與全院疏散等,在現有的規劃與演習中則多以緊急疏散(如火災的緊急疏散),對於有預警(非緊急)的疏散較少有的經驗,即使有,大多以疫災時的清空為主,包含COVID-19期間部立桃園醫院的清空計畫、大林慈濟院區轉移計畫、以及2018年龍發堂的TB爆發事件等,對於其他災難時的非緊急疏散仍是相當陌生;尤其當颱風醫院孤立運作時,外部交通、通信中斷,醫院的基礎設施,如電力、照明不足、電梯失效,甚至人力、物資缺乏的艱困情境中,需要全院疏散,更是極大的挑戰;這部分尤其仰賴多個單位間互相配合、計畫規劃的能力、以及緊急應變指揮系統的運作,若沒有事先規劃與演練,很難一蹴可及,建議醫院可以先透過會議、工作坊、桌上模擬演習來進行討論與規劃。
另外有預警 (非緊急) 的疏散與緊急疏散最大的不同,是必須先進行病患疏散順序進行評估與規劃,評估的面向除了移動的難易度外,還需要考慮病患醫療的需求、後送單位的可及性、現有資源狀況、疏散的工具、外部交通等,例如災前或外部資源豐沛下的疏散,通常會以重症患者為優先,因為醫院才可以減少負荷,尤其是萬一災難情境惡化時,才有機會空出醫療量能給發生災害時現場的傷病患,然而如果是在颱風時或是災後外部環境,如交通、通信中斷的情境下,醫院可能反而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疏散這些重症病患,那麼就會如片中所述,變成最後的犧牲者。因此疏散的優先順序本身也需要檢傷分類,只是這種檢傷分類要考量的條件更複雜。
五、空中後送
劇中,颶風造成堤防潰堤、洪水淹沒醫院周遭環境,導致地面交通中斷,救援直升機前往醫院疏散患者時,維修人員前往直升機停機坪檢修,才發現平台年久失修,反覆起降直升機會有風險,此外直升機停機坪沒有電梯或升降梯等可以運送推床、輪椅等設施,也沒有照明,結果使得病患的疏散相當困難。
目前台灣有些醫院設有直升機停機坪,但實際直升機起降的經驗極少,即使是離島直升機後送患者,也多降落到鄰近機場再透過平面道路接送。在飛安考量下,直升機起落的民營飛行場執照有嚴格的尺寸、周圍地物、天氣氣候、及起落時程的規定,僅有少數承接私人醫療保險空中轉送業務的醫院,如:台北的雙和醫院、台中童綜合醫院等有能力維運直升機起降台。
考量未來武裝衝突、地震、洪水等災難風險,道路交通中斷仍是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何建構台灣可能直升機起降的場所,以及醫院如何與這些場所相連結,或是醫院本身就有直升機起降平台,那麼就應該要醫院的疏散計畫中,規劃其使用時機與方式,平時進行良好的維運措施,如此才能增加疏散工具的選擇。
六、小結
台灣是颱風盛行的地區,過去也發生過多次醫院受到颱風影響受損、運作中斷,然而如同影集中描述如此嚴重的事件對台灣仍是相當罕見。本文將影集中所展示的幾個重要情境進行分析與討論,這些情境也是目前台灣在颱風應變上所欠缺的,可以做為醫院未來進行颱風應變管理、桌上模擬演習之參考。事前的整備與規劃,絕對會比臨機應變來得有效率。
作者:
台大醫院 黃碩焜、林楷威、林鍵皓、林芷君、周維國、劉鴻傑、鄭銘泰醫師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