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應變演習是災難整備中重要的工具,然而在台灣,許多單位舉辦演習,有時候只是因為法規、評鑑或是長官的要求,忽略了演習本身帶來的功效,反而造成舉辦或參加演習的單位認為演習只是一種負擔,失去了演習的本意。實際上,演習可以發揮以下這些功效:
--評估不同單位之間的溝通與通訊:溝通與通訊一直都是緊急應變中重要但卻常常出問題的項目,在演習中,可以透過參演的過程,讓不同的單位在沒有災害的狀況下進行交流,評估哪裡需要改進。
--評估資源與人力的調度:在緊急事件的應變時,會需要調度平常很少調度的資源與人力,例如化學災害時需要個人防護裝備以及除污人員,透過演習可以評估資源與人力的調度上是否需要調整。
--評估目前計畫是否足夠/需要修改:應變計畫的訂定,難免會有不足或是沒有考慮到的地方,透過演習,可以評估目前計畫是否足夠或是哪裡需要修改,進而讓計畫變得更完整。
--澄清角色與職責:緊急事件發生的機率通常很低,也因此應變人員對於在應變中的角色與負責的工作未必熟悉,例如使用ICS作為應變的組織架構,但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擔任這個工作時要做什麼,或是自己負責的工作與他人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因此就需要演習來進行釐清各自負責的工作。
--改進個人表現與工作成效:緊急事件應變工作並不是大家日常都會進行的,但是當緊急事件發生時,卻又常常需要盡快展開各項工作,透過演習提供的練習機會,可以提升應變工作的成效,並且找到改進的方法。
--激勵員工學習:機構或組織中的成員,很難有動機去熟悉緊急事件的應變,例如很少醫院的員工會主動研究緊急應變計畫或是發生災害時自己要做什麼。讓員工參與演習,為了要思考如何在演習中應變,能夠促進員工去瞭解緊急應變的計畫與工作。
--建立信心: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很難產生信心,而緊急應變卻需要應變人員具備信心。演習可以讓參演人員透過討論或是操作,熟悉應變的程序,也知道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對於應變的信心。
--增進對於強項與不足處的了解:各個組織或機構對於緊急事件或災害,都有一定程度的規劃,透過演習.可以找出其中做得好的強項,分析做得好的原因,並且盡量保持下來,也可以找出規劃中還不足或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分析其原因,並作出改進,讓緊急應變的規劃越趨完備。
許多人在規劃演習時,會把演習當作一種測驗,然而,就如同大家在面對考試就會想要追求好成績的想法,把演習當作測驗的做法,可能會扭曲參與者的想法,讓參演的人員去追求高分,進而失去演習的功效,像是在長官面前一定不能出錯、在委員面前要表現出機構應變絕無問題,就可能導致動用真實應變中無法使用的資源,例如火災演習時都還沒有發生災害,所有應變人員都已經穿著好各色背心、拿好滅火器站在受災單位裡準備應變;或是導致過度簡化演習的設計,例如醫院在疫災演習時,僅設計一個有旅遊史、有症狀的病患至急診就醫,大幅降低緊急事件的複雜度,表面上看起來應變的很好,實際上卻錯失了發現問題的機會,這也導致當真的疫災爆發、大量疑似或確診病患湧入醫院時,醫院措手不及而只能隨機應變。
我們不知道災害何時會發生,只能盡量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不在演習中顯示出問題,那就可能在真實災害時面對;不在演習時先想想看各種狀況要怎麼處理,就有可能在真實災害直接中直接應變,對於員工和機構的衝擊可能更大。希望能夠透過想法的改變與轉換,讓大家擺脫演習只是演戲、演習就要呈現出最好的一面…等觀念,讓這個工具充分發揮其功效。
參考資料:
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