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緊急應變中的組織與個人

 


醫院中發生緊急事件或災害,會造成各式的混亂,這些混亂可能來自危害的出現,例如發生火災,或是運作的中斷,例如網路中斷,或是來自想要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例如有人覺得要疏散而有人覺得要就地避難。這些混亂會阻礙緊急應變的進行,而要解決這些混亂,就需要一個指揮體系,將應變的人員加以組織、分派工作、互相協調與合作,來穩定災害的現場,進而保護生命與資產、維持醫院運作。
因為緊急事件或災害的不確定性,這個指揮架構需要能夠應變各種可以預想的災害,並且由於災害應變的複雜性,醫院需要建立標準化、模組化的架構,達到全災害應變(all hazard approach)的效果。然而,即使發生事件的災害別不同,對醫院的衝擊很多是類似的,例如火災和地震都會導致環境不安全、停電和網路中斷都會使得醫療運作無法提供、食物中毒和交通事故都會有大量傷病患送至醫院,而醫院在因應這些衝擊需要進行的應變,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共通的,例如不論何種事件,都會需要治療傷病患、都需要應對家屬與媒體、都需要資訊的收集與資源的調度。因此,醫院緊急應變的組織架構中,也需要進行功能性的分工,即使處理的是不同的或是複雜的緊急事件,也能確保主要應變的進行。
參與緊急事件或災害應變的醫院員工,不論是基層或是管理階層,在這樣的架構中都有其職責。總結來說,可以包括三個任務:
1. 負責的工作 – 緊急應變時需要進行的工作,可能與平時工作的地點不同,例如在醫院停車場治療病患;可能與平常工作的方式不同,例如使用長背板運送病患;也可能需要負責平日不會執行的工作,例如使用紙本單張開立藥物或檢查。應變架構中的成員需要透過醫院和單位的緊急應變計畫和指揮架構中的任務卡,來了解自己在緊急應變中負責的工作,以及如何進行這些工作。
2. 與他人間的通訊 – 緊急應變很少能依靠一個人就能完成,作為一個組織,很重要的是在組織中縱向與橫向的通訊。在指揮架構中,不論是訊息的回報、指令的傳遞、資訊的共享,都需要通過通訊來傳遞。應變架構中的成員需要知道在組織架構中通訊的對象與方式、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進行回報,例如SBAR,也需要避免在通訊時使用複雜或專用的術語。
3. 保護自身與他人安全 – 自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論進行的應變工作為何,應變團隊中的成員都需要了解工作可能的風險,並且以減災與整備的方式盡量減少安全上的風險,同時也需要保護醫院中其他同事、病患、家屬訪客…等人員的安全。
醫院中的各個員工都可能是緊急應變的成員,因此,每個醫院的員工都需要知道這三件任務該如何進行,每個員工都需要具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如何進行災害應變、設備工具的使用(例如個人防護設備、通訊設備、滅火器/消防栓…等)、應變計畫中的規範…等。此外,還需要具備對醫院環境的覺察(awareness),也就是對環境『已經發生了什麼、正在發生什麼、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的判斷與分析,例如『醫院中已經跳電多次,目前有兩個區域使用緊急電源,未來可能發生較大範圍的停電而影響醫院運作與病患安全』,來分析緊急事件的狀態與可能的進展。
不論是組織架構,或是個人所需要負責的任務,都不是醫院運作的日常,或是員工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需要透過教育訓練與演習,讓每個員工都能熟悉在緊急事件甚至是災難中自己該做什麼以及如何與他人共同協作,來減少醫院在事件中的衝擊、維護醫院的安全。
參考資料: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