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演習是在演練緊急應變計畫中的哪個部分?
演習的目的與功能,很大一部分是在找出緊急應變計畫中需要改進和保留的地方,在規劃設計一個演習時,也需要參照緊急應變計畫的內容。然而,應變計畫中的內容可能涵蓋甚廣,在一場演習中可能無法包含全部,因此在規劃演習時,就需要問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場演習是要演練計畫中的哪個部分?
不論是緊急應變計畫、演習的標的、或是災害發生後的處理,都可以分為『緊急應變(emergency response)』、『持續運作(business continuity)』、『災害復原(disaster recovery)』這三個部分。緊急應變是在災害發生後立即對於保護生命安全做出的處置,例如火災時的滅火、人員疏散、傷患搶救;持續運作是指機構或單位的重要工作能夠繼續,例如網路中斷時繼續門診看診、停電時仍能使用呼吸器;而災害復原則是恢復至日常的運作,例如颱風過後移除傾倒的路樹以使車道恢復通暢、地震後修理掉落的天花板來讓病房可以住人。
在台灣的醫療機構舉行的演習中,特別是實兵演習,大多是演練緊急應變的部分,例如醫院舉辦的大量傷患演習,主要是演練如何處理因災害事件湧入的傷病患,而不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維持其他一般病患的診療,或是火災演習中著重在滅火、關門、疏散、通報等作業,而很少有演練火災後病患何去何從、如何繼續治療。這些緊急應變工作當然非常重要,因為需要藉由這些工作,來移除災害或是保護生命,然而對於醫療機構而言,持續運作與災害復原也是非常重要,在醫院中有許多運作一旦中斷,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也可能會出現很大的災損,例如加護病患的病患無法使用呼吸器、或是葉克膜使用中斷,就可能導致疾病的惡化或死亡。對於醫院而言,也需要盡快恢復到平時的狀態,才能持續提供病患照護。
如果要在演習中加入『持續運作』和『災害復原』,在演習設計中,可以加入對應的情境或狀況(inject),例如開刀房火災後手術進行到一半的病患該如何處理;在情境的時間設計上,可以將時間軸稍微往後延長,例如資訊系統中斷三小時之後的應變或是系統修好後的善後工作;在評估設計上,可以增加對於參演單位關鍵基礎功能運作的觀察與分析,例如在應變大量傷患事件時,突然送來一名與事件無關的OHCA患者需要急救;在演習形式的選擇上,如要演練較長時程的災後處理,可以使用桌上模擬演習(tabletop exercise),例如討論地震隔天停水停電時的處置,對於持續運作和災害復原中重要的技術,可以採用技術演練(drill)的方式來分段進行,對於需要指揮協調、資源調度的部分,則可以採用功能性演習(functional exercise),例如疫災時多個病房護理人員確診、無法上班時的人力調度。
不論是何種災害或單位,在進行演習規劃與設計時,應該要更全面的考量單位特性與應變計畫的弱點,選擇計畫中需要演練的部分來聚焦,更能發揮演習的效果。此外,也應該廣泛的演練災害應變處理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工作,因為唯有事先考量到各種狀況,在災後才更有機會處理得當。
參考資料:
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