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緊急應變管理上的特性與影響

 


醫院的使命是提供病患健康照護與疾病治療,而在災害發生時,醫院也是應變中重要的角色,負責治療災害中造成傷病患,或是負責公共衛生相關工作;此外,醫院往往會被許多人認為是災害中安全的地方,能夠提供水電、庇護、照顧的場所。然而,醫院也可能會受到災害的衝擊,例如地震導致設備損壞,或是醫院內部也可能發生各種災害或緊急事件,例如火災、停電…等。因此,醫院需要對這些緊急事件進行管理,才能維持醫院的運作與功能。
在醫院的緊急應變管理中,有兩個特性,對管理中的各個面向都有很大的影響,分別為:
特性1. 緊急事件的低頻率與高衝擊:不論是天災或是人禍,通常對醫院衝擊很大的,出現的機率都很低,例如醫院的電腦可能常常當機,但是持續的時間都很短,或是很快就能修好,而大規模的資訊系統故障,出現的狀況就低很多,但是對醫院整體的運作,卻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台灣常常發生地震,但是像是921大地震的規模,雖然會導致很嚴重的衝擊,但發生的機率很低。
特性2. 資源的有限性:在沒有緊急事件或災難發生時,由於投入資源在管理上很難對醫院造成實質收益,醫院中能夠投入在緊急應變管理的資源通常都很有限,而在事件發生後,即使啟動特殊的程序,能夠增加的資源也是有限,例如醫院能夠收治病患的病床數是固定的,特別是特殊病床,包括加護病房、負壓病房,在疫災的狀況下,可以調整一部分的病床作為收治傳染病患用,但終究有其上限。此外,醫院員工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即使啟動召回或使用志工,還是會有一定數量上的限制。
這兩個特性,可以體現在許多緊急事件應變的面向上,舉例來說,通訊是醫院運作中重要的工具,雖然醫院的日常運作中會使用到通訊這個功能,醫院也會準備緊急事件時的通訊機制與工具,但是由於緊急事件很少發生,員工很難熟悉此時該如何通訊或如何使用備用的通訊工具,例如無線電,在許多演習中甚至沒有演練到通訊的功能,也因為很少發生,醫院也很難投入大量資源在這些問題上,而當緊急事件或災難發生後,員工所熟知的通訊機制可能會失效,也很難短時間內增加許多資源在通訊這一個項目上,再加上災害應變時通訊的重要性,導致通訊往往成為事件應變中的大問題。除了通訊之外,還可以在其他面向上發現這兩個特性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大量病患處置(surge capacity)、志工管理、安全(safety & security)、核生化事件、不同醫院/機構/公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教育訓練、設備與物資、演習…等。
這兩個緊急應變管理上的特性,也導致了醫院需要在緊急應變管理上的兩個影響:
影響1. 全災害管理(all hazard approach):如果管理的焦點在不同的事件別上,例如火災、颱風、地震、疫災…等,由於上述的這兩個特性,可能會導致這樣的方式效果較差或是產生矛盾,例如針對疫災進行的出入口封鎖,可能會阻礙逃生。緊急應變管理的焦點,需要放在針對各種災害與醫院脆弱度上的管理。醫院在進行危害脆弱度分析時,如果只是分析出哪些是高風險危害,可能會忽略了其他突發事件所造成的衝擊,而更需要進行的,則是分析出共通的脆弱度,並針對這些脆弱度進行減災與整備。在緊急事件的應變與復原上,也應該著重在處理災害的各種功能上,例如傷病患處置、動線管制、資訊收集…等功能,特別是各種緊急事件應變中都會使用到的。
影響2. 照護上的範式轉換(paradigm shift):由於醫院的使命是提供照護,在日常的運作時,考量的是盡力提供最好的照護給每一個個別的病患,而較少考量到其他的病人或健康照護體系整體的運作,例如門診醫師在幫病患安排定期的電腦斷層檢查時,考量的是這個病患需要三個月檢查一次,但很少考量這一天有多少病患需要做電腦斷層,或是加護病房、急診等單位會不會也有病患需要做電腦斷層。而當緊急事件發生後,特別是災難的狀況下,前面提到的兩個特性,就使得醫院需要考慮轉換成以整體、大局的立場來提供照護,以有限的資源救治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病人,例如停電時要考慮哪些設備一定要供電而哪些哪些區域維持停電;大量傷患的檢傷分類原理中,會將生存機會很低的傷患安排在最後的順位,也就是為了要保留資源給大部分的傷患使用。
透過醫院在緊急應變管理上的特性與其影響,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醫院現有的規劃與管理,讓醫院在面對緊急事件甚至災難時,能有更好的應變,持續安全的提供病患照護。
參考資料: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