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設有急診的醫院而言,大量傷病患事件是一種不算少見的緊急事件,在應變的程序上則包括了判斷是否除污、進行檢傷分類、病患檢查處置、以及安排病患動向。然而,也有許多因素會導致應變上需要調整。我們講這些考量因素列舉了一部份如下:
1. 空間/事件應變的地點規劃:在地點或空間的規劃上,需規劃至少三種空間,第一種是病患治療的空間,會需要根據病患病情與治療上的需求來安排,特別是使用非急診空間時,例如門診大廳或戶外空間;第二種是管理與指揮的地點,通常也包含資訊整理與公告的功能;第三種則是人員待命地點,作為院內支援或被召回的人力報到、事件簡報、等候任務分派之用。
2. 應變編組:院內緊急應變計畫中通常都有規劃應變編組,在大量傷病患事件時,要考慮啟動的組別有哪些、以及院內人力是否足以完成編組之啟動,特別是夜間或假日人力較為不足時,在召回人力到達前應該優先集中資源啟動哪些組別。此外,還需要考量事件處理中規劃的工作是否都有對應的組別進行。
3. 病患辨識與查找:當傷病患數量眾多時,如何找到人就成了困難的問題,特別是當病患不是被分配到急診原有規劃好、有號碼的床位時,例如很多病患是可行走或坐輪椅,或是使用替代醫療場所,又或是病患無法被呼喊姓名所找到,例如意識不清與嬰幼兒病患。這些狀況下,就需要規劃不同於原有醫院日常查找病患的方式。
4. 事件是否有通知:有些大量傷病患事件在病患送到醫院前,會有單位先通知急診,例如重大車禍或火災,這樣的通知能讓急診在病患到達前有一些時間預作準備。有些事件則在可能產生傷病患前就先通知急診,例如馬拉松、跨年晚會等大型活動,雖然未必會產生傷患,但是醫院可以更早的進行準備。反之,也有未通知就到達醫院的,例如學校的食物中毒事件,或是颱風、地震導致的大量自行就醫傷患,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變計畫中也需要有相應的規劃。
5. 一次到院的數量與特殊性:傷病患的數量並不是決定事件應變量能的唯一因素。當一次到達醫院的傷病患數量很多時,固然會對應變體系造成衝擊,但在某些特殊的狀況下,例如身上有沾染化學物質的傷病患,即使數量不多,也會需要很多的應變資源。此外,像是大量燒燙傷的傷患或是嬰幼兒病患,都會因為後續處置產生的專科問題,在應變上需要有所調整。
6. 不同時段的應變量能:大量傷病患事件需要啟動額外的量能來處理大量增加的傷病患,但對於醫院來說,不同時段在醫院中能夠用來應變這樣事件的量能是不同的。雖然在平日白班時院內有最多的員工上班,但在這些時段中需要進行的日常工作也最多,因此要考慮的是哪些日常工作是可以中斷或是減少人力,用來應變事件。相對應的,夜間或假日則是需要考慮值班人力較少、以及員工召回不易,而在一些特殊時段,員工的召回方式與人數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過年或連續假日。
7. 有無明顯的結束事件應變參考依據:在一些事件中會有較為明確的資訊,做為判定可否解除事件應變、進行歸建的參考,例如災害現場已無傷患需要送醫。然而,也有些事件很難判定能否解除應變,例如食物中毒或是疫災造成的大量病患,在這樣的狀況下,醫院需要更廣泛的收集資訊,或是啟動事件應變的輪班措施,而這些通常是現有大量傷病患應變計畫中較少著墨的。
我們在這個月很榮幸有機會到台東基督教醫院進行醫院緊急應變課程與大量傷病患的桌上模擬演習,藉此也把一些緊急應變計畫中較少提到的特殊狀況設計到演習中,我們將之重新整理後,放在這篇文章的附圖裡,可以作為未來大量傷病患演習時的設計參考,能夠用來更全面的檢視醫院在應變這個事件的規劃。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