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舉辦的國際急診醫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edicine)中,加拿大醫師Daniel Kollek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了加拿大醫院在災難醫學教育訓練上的問題:
- Most hospitals had no functional plans. (很多醫院沒有可用的緊急應變計畫)
- Hospitals that had plans were not exercising. (有緊急應變計畫的醫院並沒有演練這些計畫)
我們可以藉由這兩個問題來檢視台灣的醫院:
1. 我們的醫院有「可用」的緊急應變計畫嗎?
2. 我們的演習中,有演練和測試這些緊急應變計畫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應變計畫是可用,需透過演習來檢驗;而經過演習測試後修改的應變計畫,才有可能成為有用的計畫。
根據台灣的各種規定,各個醫院都有緊急應變計畫,但這些計畫在災難時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呢?有些應變計畫內容空泛,有些則是充滿複製貼上的文字敘述,甚至還有一些窒礙難行的規範。許多醫院中的應變人員也並未仔細閱讀過這些計畫,因此當災害發生時,才發現應變計畫並不能發揮作用。
緊急應變計畫的存在,就是因為災害很少發生,醫院的員工在災害發生時未必熟悉如何應變,因此需要這本計畫作為參考,幫助應變人員進行應變。然而,僅有應變計畫是不夠的,計畫的內容還要能在實際應變中發揮作用,這才是有功能的計畫。
緊急應變計畫與醫院的關係,可以用車子爆胎來做個比喻:
平常我們開車,很少遇到爆胎,所以大部分的駕駛對於如何換輪胎並不熟悉。如果在荒郊野外發生爆胎,需要自己換輪胎時,我們會希望有份參考資料,告訴我們該如何進行。爆胎這件事就像是醫院的緊急事件,大家都不希望遇到,也不會常常發生,但遇到了就必須應變。教駕駛如何換輪胎的資料,就像是醫院的緊急應變計畫,是在發生緊急狀況時才會拿出來用的。如果換輪胎手冊裡寫著:「輪胎會爆胎,常見的原因有三:胎壓異常、橡膠老化、外力損害。如果遇到爆胎,請洽輪胎公司。」駕駛需要的是更換輪胎的步驟,而看到這樣的參考資料,就很難直接派上用場。順著這個脈絡,判斷應變計畫是否有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第一線會遇到這些災害的應變人員檢視應變計畫的內容,看看他們能否從計畫中知道該如何應變。
沒有人希望災害真的發生,因此,評估醫院緊急應變計畫是否有效,更好的方法就是演習。然而,在台灣的醫院災害演習中,常見的是演習的腳本、劇本、台詞、走位,少見的是附上緊急應變計畫供評核人員參考。再怎麼厲害的評核委員,即使看到了問題,在沒有緊急應變計畫對照下,很難將實際需要修改的重點回歸到應變計畫中。如此一來,有參與演習的人員固然有所收穫,但大部分未參演、依計畫應變的人員卻可能重蹈覆轍。
在演講中,Daniel Kollek醫師還提到了兩個問題:
1. What have hospitals done well? (醫院做得好的有哪些?)
2. What do they wish they had done? (哪些是他們希望自己有做的?)
這兩個問題除了可以用來檢討醫院在應變災害的結果,也非常適合用來檢視醫院的演習。在第一個問題中,可以找到應變災害時的亮點,並回歸到緊急應變計畫中,保留或增加這些做得好的地方。例如,醫院在演習中動員非常快速,分析其原因後,發現是該醫院建置了非常完整的緊急通訊錄。如果緊急應變計畫中還沒有寫到這部分,就可以趁這個機會補強,以便在未來的真實事件中派上用場。
第二個問題則適合醫院自我評估。在演習中,許多醫院認為演習是一種考試,由考官(評核委員、長官)找出錯誤,因此重點放在「一定要通過」,造成的結果是難以呈現真實的狀況,反而讓真正的災害來檢視醫院應變,卻也讓醫院付出代價。而如果改用這個問題來評估,醫院可以在演習後自行討論,沒有評核壓力,真實思考演習中哪裡可以改進。這種思維轉換能減少參演人員壓力,進而找到改進之處,再回歸到緊急應變計畫中進行補強。例如在火災演習後,參演人員覺得應該更早開始疏散,就可以檢視應變計畫中關於疏散的啟動時機並加以修改。
如果不希望在災害發生時才知道自己機構的緊急應變計畫是否有功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每一場演習中檢視。演習在設計上需要根據這份計畫,參演者應變、評估者評估時也需要對照這份計畫。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在災害發生前將緊急應變計畫修改成『有功能、可以用』的版本。
1. Kollek, D. (2024). The Education of Disaster Medicine in Canad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edicine (ICEM), 2024.
2. Franc-Law, J. M., Bullard, M., & Della Corte, F. (2008). Simulation of a hospital disaster plan: a virtual, live exercise.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23(4), 346-353.
3. Skryabina, E., Reedy, G., Amlôt, R., Jaye, P., & Riley, P. (2017). What is the value of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xercises? A scoping review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1, 274-283.
4. Waring, S., Skryabina, E., Goodwin, D., Lino, D., & Amlôt, R. (2021). What components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xercises improv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emergency respons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62, 102357.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