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時代的重要著作『孫子兵法』,雖然是闡明戰爭的道理,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其中重要的觀念也特別適用於災害的應變。
在孫子兵法開篇即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其中的『道、天、地、將、法』合稱為『五事』,正是在應變災害時要注重的五個重要面向:
道:這裡的道,在災害應變上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指一個機構或組織的使命與願景,當災害發生時,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使命與願景,不被災害所打斷,例如醫院的使命是提供健康照護,即使是發生火災、地震、颱風…等災害,也需要繼續維持。第二層是指災害應變時的目標,是所有應變人員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在事件行動規劃(Incident action planning)中的objective,藉以統合所有執行工作與資源的規劃。不論是哪一個層面,都是從上到下的所有災害應變人員要遵循的『道』,讓大家即使彼此的應變工作不同,但是應變的方向一致。
天:在戰爭中指的是天時,或是戰爭的形勢,而在災害應變中,則可以看作是災害發生的情勢,例如未來颱風的走向、天氣的變化、目前的火勢如何、疫情擴算的速度、傷病患人數…等。這個面向需要透過資訊的收集來掌握現有的狀況,評估未來災害的變化,並用來規劃災害的應變。
地:原意指的是地形或是戰場,在災害應變中,是指目前災害發生以及應變所進行的場域。在資訊收集的層面上,需要知道場域的大小、設施、交通、可能的危害…等資訊,例如在地震後倒塌大樓的現場,就需要知道附近有哪些道路、建物、地形與地貌。對於醫院而言,則包括目前院內病患人數與病情、基礎設施運作的狀態、有哪些空間可以使用…等。在應變規劃的層面上,則是需要根據地圖或建物平面圖,來規劃災害應變的地點與動線。例如重大地震時,前進指揮所、災民收容中心、現場醫療站的位置、空間、動線…等,或是醫院在應變COVID-19時,規劃哪些出入口需要門禁管制、哪裡作為疫苗注射區、哪裡設置採檢站、確診或疑似個案進出的動線…等。
將:在戰爭中指的是將領,在災害應變中則是應變組織中各單元的主管。災害應變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怎麼去分配哪些人作為應變單元的主管,會影響到災害應變的進行。對於醫院來說,HICS(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中的HIMT(Hospital Incident Management Team),即有建議各個單元的主管與leader擔任的人選。選擇適當的人選作為主管、組長,才能順利推進災害的應變。
法:指的是組織結構與災害管理,包括應變中的責權歸屬、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調度。災害應變中,只有目標、資訊、人員還是不夠,需要對於這些資源進行管理,還需要有應變上的規劃。例如各種災害防救計畫,或是醫院中的緊急應變計畫,以及事件行動計畫(Incident Action Plan),都是屬於這個面向。
雖然災害的種類各異、應變的方式不同,但是透過在這五個面向上,對於災害與應變組織的分析與規劃,才能對於要應變的災害更加了解,也才能更有效率的進行災害應變。
作者:台大醫院周維國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參考資料:
宮玉振,善戰者說 : 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中信出版社。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