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的功效其中之一是提供員工練習與學習災害應變的機會,然而,很多演習為了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將演習設計成與現實脫節的狀況,例如在火災演習中,參演者為了減少穿人員集結和穿著辨識背心的時間,在火災發生前就穿好背心、集結在受災單位;或是寫定腳本,讓參演者反覆練習走位和背台詞。力求完美的結果下,不但演習可能失真,也會產生兩個問題:
問題1.失去自主性:腳本一旦寫定給參演者,參演者就很少會思考有沒有其他應變的方式,以及其他狀況下該怎麼應變。例如火災演習中,很少思考只有煙、沒有火、也找不到火源可以滅火的狀況該如何處理。參演者覺得事不關己、僅僅只是為了演給長官或委員看,對於該如何應變災害興趣缺缺。
問題2.失去犯錯的機會:當演習情境、狀況、甚至連該怎麼應變都在演習前讓參演者知道,參演者會失去嘗試的機會,進而也就無法從嘗試後的不論好壞的結果中進行學習。不在演習中犯錯的結果,很有可能就在真實應變中犯錯。
要改善這些問題、發揮演習中學習的效果,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 在演習設計規劃團隊方面,應該將演習設計成一個讓參演者可以充分發揮其自主決定的環境,當然這個環境中會有員工對於災害應變的基礎知識、醫院有的緊急應變計畫、對於演習的規則,但是參演者能夠自己進行決策,才能夠真正的練習,也才能培養對於災害應變的信心。在演習的形式設計上,應該要讓參演者有多方考量的機會,例如使用桌上模擬演習這種低壓力、多討論的形式,讓參演者可以彼此交流、思考應變的策略,更需要給予參演者適當的回饋,讓參演者知道這樣的應變決策可能帶來哪些方面的結果,並且讓參演者有根據回饋再練習的機會。
--- 醫院的主管與演習評核人員方面,應該要接受演習中的應變是混亂的,以及讓參演者有在演習中犯錯的機會。不應該著重在整體表現好壞,而應該著重在演習是否發現了問題,以及參演者是否有學習。就像考試的用意在找到那些還沒學會的地方,而不是為了看最後的分數。
--- 參演者要能瞭解演習是學習重要的機會,並且自己是可以犯錯而不會被責備,應該多方思考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應變方式,畢竟沒有人能夠預測下一個災害會怎麼發生,而應變計畫中也可能有涵蓋不到的部分。
在台灣的演習中,用寫定腳本、讓員工照本演出的方式,對於大多數的參演者而言,缺乏自主性以及犯錯的機會,我們應該用更全面、更包容的態度來面對演習的規劃與進行,才能更完整的發揮演習的功效,進而增強災害發生時的應變量能。
參考資料:
Jan Willem Huisman: The loss of Personal Play Space Undermines our Society: Playing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Human Scale, 2023 ECGBL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