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大量傷病患事件演習評估


大量傷病患事件是於設有急診的醫院可能會遇到的常見緊急事件之一,過去在台灣也發生過多起該類事件。造成大量傷病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交通事故、地震、颱風、甚至是食物中毒,但是對於醫院來說,應變上的挑戰都是需要處理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的傷病患。為了要讓員工熟悉大量傷病患事件的應變方式,以及找出原有應變規劃上的問題,很多醫院都會舉辦大量傷病患演習,然而,演習要能發揮功效,很重要的是需要完整的評估,找出演習中應變的亮點與問題,才有機會進行後續的檢討與改進。

演習的評估有兩大重點,第一重點是評估的項目,也就是要『評估哪些』,如果只是請評核委員評估整體應變的狀態,即使是再厲害的委員,都可能有所遺漏,也很難系統性的請參演者、模擬傷患、觀摩者共同進行評估。因此,我們列出13項醫院大量傷病患演習評估的項目,提供給大家參考:
1.啟動與通報:評估於啟動的方式(例如院內廣播是否即時且適當)、通報的對象(包括院內與院外的單位)、以及通報的方式(例如使用哪些通訊工具通知哪些人)。
2.人員調度與應變組織:由於大量傷病患事件的應變會有許多醫院的員工甚至是志工的參與,因此人員調度評估上,需要注意的是要調度哪些人、多少人,以及這些人被調度參與應變後的工作狀況,進而評估人員是否足夠或是太多。其次,要評估演習中的應變組織能否有效的進行人員的分工,包括增加支援人力後組織架構的擴編。
3.指揮與管理:有了人力與組織架構,還需要評估在這個架構中,各應變單元的組長們能否有效的指揮與管理該單元中的人員。
4.應變區域、地點與動線:大量傷病患事件應變中,通常會將傷病患處理的空間分成幾個單元,例如檢傷區、重傷區、家屬服務區…等,因此第一個需要評估的是,演習中這些應變區域是否適當或需要增減。另外,應變中也可能會使用到平常不會用到的地點與空間,例如醫院大廳、走廊、停車場等,因此第二個需要評估的,是這些地點的空間、設備、位置是否適合照護傷病患,第三個需要評估的,是連接這些應變區域間的動線是否合適、是否會增加傷病患或員工的風險。
5.醫療處置程序:這部分要評估的,是每個傷病患從到院後接受的醫療處置,通常可以分為檢傷、治療、檢查、照會、留觀、住院、開刀、離院這幾個部分來評估,如果演習過程還包括進入開刀房、病房、加護病房後的處置,則需增加對應的項目。
6.行政程序:在急診的程序包括掛號、病歷製作、住院開床、送檢查、領藥、交班、送住院、病患辨識、醫療與護理記錄。這些程序在事件應變時可能與平常運作不同,包括進行的方式不同,或是負責該工作的人不同。這些程序能否順利的進行,與事件應變的速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因此需要針對這些項目進行評估。
7.物資管理與調度:在事件應變時,可能面臨在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醫藥材,或是其他的補給,例如食物、飲水等。這個項目的評估重點在於這些工作的負責人員與進行方式。
8.人員安全:評估事件應變中,程序、環境、人員…等因素是否可能導致傷病患、員工、家屬、訪客等人員的安全受到影響,例如警衛在車道上指揮交通是否會有被車撞的危險。
9.家屬協助:評估接待家屬的負責人員、協助家屬進出醫院與尋找傷病患、家屬等候的地點…等。
10.媒體處理:評估管制媒體進入醫院的方式、媒體等候區域的規劃、負責向媒體發布訊息的單位、以及向媒體發布的訊息內容。
11.資訊收集與運用:評估醫院內對於事件應變收集哪些資訊、如何收集這些資訊、更新應變狀態的方法、如何運用這些資訊…等。
12.內部聯繫與通訊:評估事件應變各區域間、以及醫院內各應變單位間的聯繫與通訊的方式、工具、內容,例如急診中待命區與治療區間的通訊方式、與開刀房/病房/加護病房間的交接班、與電腦斷層室之間的聯絡…等。
13.外部聯繫與通訊:評估醫院跟醫院外部機構之間的聯絡,包括對象、內容、方式,常見的外部聯繫包括與消防單位交換最新的資訊,以及向衛生局更新應變的狀況。
演習的評估的第二重點,是評估的方式。如果只是評估『達成、部分達成、未達成』,當參演者的應變優於評估指標或是應變計畫的內容時,也只是被勾選『達成』,而當參演者的應變只有部分達成或未達成時,卻無法得知是哪裡出了問題。演習不是考試,不需要利用有幾個達成、幾個未達成來計算分數,而是要找出應變中需要調整的地方。因此,可以將評估的方式改成『應變中特別好的』與『應變中要改進的』,針對這兩個面向,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才有機會擬定演習後的改進計畫(Improvement plan),加入那些做得好的,修改那些要改進的。
以上這兩個重點結合在一起,就有機會透過不同參與者的視角,盡可能地檢視一場演習,並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舉例來說,評核委員發現檢傷人員可以很快速的進行檢傷分類,就可以記錄在評估表單的『醫療處置程序』中的『應變中特別好的』欄位,在演習檢討時,與檢傷人員討論怎麼做到的,進而修改大量傷患應變計畫中的檢傷方法;又例如參演者發現演習中很難掌握傷病患數量與動向等資訊,就可以記錄在『資訊收集與運用』中的『應變中要改進的』欄位,在演習檢討時分析原因,發現可能是醫院的HIS系統缺乏這方面的輔助,就可以在改進方案中提出與資訊室共同研擬增加哪些資訊註記來幫助資訊收集。
一個演習中,不一定能否呈現出全部的這些面向來作為評估,因此,在評核表單中也需要加入『無法評估』或『不適用』的勾選欄位,來讓評估人員說明這個項目沒有進行評估,在演習後的檢討時,才不會認爲這個項目都沒有問題。
雖然這是針對大量傷病患事件演習的評估,但大多數的項目也都適用於其他種類危害的演習,只需要根據危害的特性加以調整,例如火災演習中加上對滅火、疏散、關門的評估,而在資訊中斷演習中加上對於持續運作的評估。
演習的過程與檢討能夠幫助參演者練習與學習,但透過有系統的評估、分析、檢討,才能更全面的檢視演習中的應變過程,進而更詳盡的強化醫院對於災害的緊急應變管理。
參考資料:
2.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3.USAID AFTER-ACTION REVIEW TECHNICAL GUIDANCE (https://pdf.usaid.gov/pdf_docs/pnadf360.pdf)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