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緊急應變教育訓練

 


醫院中緊急事件的特性是,發生的機率通常不高,無法預期何時發生、在哪裡發生、誰會遇到,而遇到這些緊急事件的員工,往往卻需要第一時間就開始應變,就像醫院中發生需要CPR的狀況是無法預期的,而在這個狀況下,卻需要身邊的人員立即開始急救,不論這些急救人員是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因此,要訓練醫院中的每一個員工,都要對緊急事件的應變有基本的了解,就像醫院中的員工需要具備BLS的技能,才能在有人需要CPR時,有基本的能力進行壓胸、使用AED、啟動院內急救程序。
為了因應這些緊急事件的不確定性,醫院需要進行整備(Preparedness)工作,而教育訓練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然而,在醫院中進行這些教育訓練時,會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因素,這些因為會影響到教學方式的選擇與學習的成效:
1. 每個員工適合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人適合藉由聽課進行學習,有些人較能從小組討論與互動中學習,而有些人則適合從動手做中學習。
2. 每個員工學習的動機不同:有些員工學習緊急應變是出自於內在動機,認為這些是很重要、作為員工必備的知識技能,但是有些員工則是因為醫院進行的獎懲或被指派等外在動機而學習。動機的不同。
3. 上班工作時間:醫院中有些單位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的工時,而有些單位則是輪替三班,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值班。
4. 需要學習的內容不同:醫院中的主管與基層人員,在緊急應變中負責的工作不同,除了基本的緊急應變觀念外,需要特別訓練的內容會不一樣。
在台灣,很多醫院對於緊急應變的教育訓練會使用線上課程,將上課的內容錄製成影片,作為年度員工教育訓練的一部份。這樣的好處是,員工可以挑選自己有空的時間來進行課程,醫院在訓練規劃上較靈活。但是這種教育訓練方式,即使有搭配課後測驗題,很多員工的因應措施都是在上班時間打開課程讓其播放,同時做自己的工作,之後想辦法通過測驗。這樣一來,雖然表面上有很多員工都有受訓,但是無法得知員工是否真的有學會,也無法了解員工日後對於這些知識還記得多少。對於需要動手操作的訓練,例如滅火器、消防栓、無線電…的設備使用,也很難使用線上課程的方式進行。此外,由於醫院的緊急應變中,往往需要多人、多單位、跨部門的協同運作,這些也是線上課程很難訓練的部分。
除了線上課程,很多醫院也會舉辦實體課程,但是考量到員工輪班、工作時數、公假給予等問題,能夠參加實體課程的員工很難遍及全院。如果課程使用演講的方式進行,雖然可以一次訓練很多員工,但是也會遇到跟線上課程類似的問題。如果使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則能夠參與的人數就會有限,課程規劃時也需要考慮參訓員工的單位屬性。操作型的教育訓練,由於人數的限制,還需要考量員工能夠參與的時間,進而增加訓練的場次。對於需要協同、分工的訓練,則更需要特別規劃課程或演習來進行。
以火災的應變舉例來說,相關的知識,例如R.A.C.E.各代表什麼意義、火場中的注意事項…等,可以用講課的方式進行;滅火器、消防栓的操作,則需要實際動手練習;對於不同單位內部的初級火災應變,則需要單位內先進行討論,讓員工了解單位屬性下的應變方式,例如是以疏散或是就地避難為主;對於火災發生後實際的分工、指揮、通訊、疏散…等工作,則需要進行演習來作為教育訓練。
醫院中能夠用於緊急應變教育訓練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分配這些資源也是在訓練規劃上的一大重點。對於緊急應變的教育訓練,可以考慮一些改善措施:
1. 增進動機:很多醫院是用扣錢或是績效的方式迫使員工上課,有些則是用嘉獎的方式,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外在動機。醫院可以更多的讓員工了解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責任,增加員工內在動機。
2. 增進效率:能夠用一小時上的課,就不要用兩小時。適度的搭配線上與實體課程。或是利用動手做、或是演習之類的方式增進學習效率,減少員工需要用在上課的時間。
3. 客製化:很多醫院的課程都是在教通則,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因為每個醫院都不相同,課程內容也應該根據員工所在的醫院進行客製化,特別是每家醫院各種緊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造成的衝擊、易受害的單位都不盡相同,應該藉由危害脆弱度分析的結果而規劃教育訓練。
4. 增加員工的選擇性:員工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特性與需求選擇教育訓練的方式,例如可以選擇參加線上或實體課程。
5. 將課程設定在單位而非個人:有些單位會有定期的教育訓練,可以將其中的課程加入緊急應變。可以藉由這樣的規劃,了解單位中高風險的緊急事件,也可以訓練單位員工作為應變團隊彼此間分工與責任。
6. 教育訓練的內容與緊急應變計畫結合:雖然醫院對緊急事件的應變有所規劃,但往往很少有員工去閱讀這些應變計畫書,甚是不了解自己負責的工作。因此,在進行教育訓練時,也應該回歸到應變計畫中,讓員工了解其內容。
還有很多其他的改善措施,每個醫院甚至是養護機構,都應該依照其使命與特性規劃出最適合該機構的教育訓練課程,讓員工了解緊急事件應變的基本知識外,還能知道自己在機構發生各種緊急事件時的角色、在應變計畫中負責的工作,才能夠讓增強機構的整備,讓機構在面對各種危害時,有更完備的應變量能。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