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許多醫院的緊急應變架構都是採用HICS(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簡單來說,在這個架構中,將所有應變人員分為指揮人員(Command staff)與四個部門,其中的指揮人員包括指揮官(Incident commander)、安全官(Safety officer)、聯絡官(Liaison officer)、發言官(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但其實在HICS架構的指揮人員中,還有一個可能會在應變中需要啟動的角色,就是技術專家(Medical-Technical Specialist)。
顧名思義,技術專家就是在某個方面的專門人士,在醫院應對一些特殊事件或狀況時,能夠提供指揮與應變人員相關建議。在HICS架構中的指揮人員,有時會出現兼任的安排,例如指揮官兼任發言官,但是技術專家這個角色,除非非常必要,一般來說並不會建議採用兼任的方式,這樣才能專責的提供整個指揮體系完整的建議。
除了提供建議外,技術專家也可與安全官合作,來制定安全相關的規範,例如疫災時的個人防護裝備等級。或是與發言官合作,提供正確的資訊給院內外人員,甚至是媒體,進行危機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在應變組織內部會議或簡報進行時,技術專家也能確保正確的資訊有傳遞給應變人員、減輕疑慮、或消除相關流言。
有些技術專家比較常在災害應變時被啟動,例如新冠疫情期間的感控專家、化學災害時的毒物或化災專家、或是資安事件時的資訊科技專家,還有以下幾個可能會啟用的技術專家:
1. 保健物理師(Health physicist):在醫院處理輻射事件時,會需要這類專家來協助制定輻射安全相關規範,規劃輻射除汙的程序與地點,並且與社區中相關應變人員共同處理事件。由於輻射事件常常引起恐慌,保健物理師也需要對於醫院員工制定相關的教育訓練。此外,因為輻射事件可能需要處理其長期的影響,保健物理師也需要制定相關規範,來避免員工再次暴露,以及定期追蹤那些有暴露於輻射的員工。
2. 兒科專家:由於兒科病患與成人病患在各個面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應變用的區域、設備、物資…等,因此在處理與兒童相關的緊急事件時,會需要兒科相關的專家。除了兒科病患的照護外,兒科專家還需要提供關於兒童接觸化學、輻射、或生物病原體物質時的相關知識,並提出關於兒童相關的社福問題的應變建議,例如災難中與父母失散的兒童如何處理。如果事件應變中有嬰幼兒,則需要該領域相關的兒科專家。
3. 風險管理:在醫院進行緊急應變時,可能會因為運作方式的改變,或是用於運作的資源減少,例如改變檢傷分類的方式而對不急救心跳停止的病患,或是把停車場作為病患照護空間,進而導致風險的升高,因此,需要有風險管理相關的專家,藉由找出醫院運作中所需承擔的責任以及應變工作所帶來的風險,來協助指揮人員進行決策。
4. 法律服務:當應變的工作並沒有清楚的記錄或說明於應變計畫,且這些工作可能會產生問題時,就需要法律相關的專家。此外,法律方面的專家,也需要提供醫院在各種法規規範上相關的建議,作為指揮人員的參考。
有些醫院可能會事先安排好技術專家由誰來擔任,但是要注意的是,因應事件或狀況的不同,所需要的技術專家也不一樣,也可能是醫院外部的人員來擔任,甚至是在線上來擔任這個工作。醫院在災害發生前就先進行建立好這些技術專家的啟動或聯繫機制,當災害發生時,才能夠有更好的支援。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4. Herstein, J. J., Schwedhelm, M. M., Vasa, A., Biddinger, P. D., & Hewlett, A. L. (2021). Emergency preparedness: What is the future?.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 ASHE, 1(1), e29. https://doi.org/10.1017/ash.2021.190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