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習設計的各個元素中,演習目標(objective)是整場演習前進的方向,演習場景(scenario)提供了一個起點與後續發揮的舞台,而在這個舞台上推動演習持續前進的,就是演習中的各種事件(event)。依照設計與使用上的不同,可以將事件分為三大類:狀況(Inject)、應急狀況(Contingency Inject)、預期行動(Expected Action)。
第一大類、也是最主要的一類,是演習中的各種『狀況』。所謂的狀況,是演習設計者預先規劃好、需要傳遞給參演者的各種訊息。這些訊息通常具備兩種功能,第一種是提供資訊或狀態的更新,讓參演者知道事件發展的狀態和目前最新狀況,這些狀態不一定要改變,但是要讓參演者能夠知道,例如電力是否恢復、海嘯是否發生…等。更重要的是第二種功能,是要透過資訊的加入,促使參演者行動,藉以推動整個演習的進行。演習設計者也能夠藉由狀況的設計,來調整演習的難易度,例如在DMAT演習中加入『天空開始下起大雨』,就可以調高難度。
在設計演習中的狀況時,有兩種可以進行方式:
1. 由主要到細節:如果演習整體走向、劇情已經確立了,可以從中先設計出幾個主要的狀況,作為這個演習的綱要,再從各個大狀況之下,設計出各個細節的狀況。以地震演習為例,主要的狀況可以是『大樓倒塌 停電 餘震 下大雨』,在『大樓倒塌』的狀況下,再展開設計出『OO大樓往前傾倒,預估樓中有100名住戶』、『部分受傷住戶自行脫困,自行前往醫院就醫』…等細節狀況。
2. 由行動回推狀況:從演習的目標出發,演習設計者先列出希望參演者進行的行動或能力,再替這些行動設想各種發揮的場合,進而設計出各種狀況。舉例來說,如果希望參演者進行大量傷患的檢傷分類,可以設計『40名傷患被送至醫療站』的狀況;如果希望參演者演練加護病房持續運作功能,可以設計『加護病房突然電力中斷』的狀況。
在設計這些狀況時,演習設計者需要把握『六要』原則,才能設計出好的狀況:
要與演習目標一致:才能讓演習不致偏離主題
要讓參演者覺得狀況與自己有關:才能推動演習進行
要有對象:狀況內容需要明定是針對哪個參演者,或是針對全部的參演者
要有目的:每個狀況都有特定的用意
要讓參演者能夠行動:狀況能有對應的預期行動
要符合真實狀況:設計時可以參考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才不會失真
在演習中總是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演習設計者所無法預期的意外情形,例如參演者將忽略了演習中的狀況,或是自行假設各種資訊,導致演習偏離其目標,這時就需要使用到第二種事件 – 『應急狀況(Contingency Injects)』。這些應急狀況有幾個用途,特別是在功能性演習或全面性演習等不能中斷的演習進行中:
1. 持續推動演習進行:如果參演者接收到狀況後沒有行動而影響演習的推進,可以使用應急狀況。例如醫院地震演習中希望參演者統計災損但參演者並未進行,可以設計『衛生局來電詢問目前醫院災損如何』來繼續推動演習進行。
2. 澄清不確定的資訊:當參演者對於狀況所提供的資訊不確定而影響其行動時,可以使用應急狀況來澄清參演者有疑慮的部分。例如當參演者不確定地震後發電廠是否有災損、但是在之前的狀況中沒有提到時,可以設計『新聞快報:地震後電廠正常運作』這樣的應急狀況。
3. 糾正參演者自行編造、與演習目標不符合資訊:參演者有時候為了方便演習進行、或是降低應變難度,會自行編出一些資訊,當這些資訊影響到演習目標時,就可以用應急狀況來進行糾正。例如演習目標希望演練停電下的應變,但是參演者自行假設電力已經恢復,就需要使用應急狀況進行糾正。
演習設計者無法在演習前完全預估參演者會採取什麼行動,因此,應急狀況通常是在演習進行的過程中、很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來。這種隨機應變的方式,需要有演習評估者或評估者的發現,還需要演習帶領團隊即時想出狀況的內容與傳遞方式,是難度較高的狀況設計。
不論是狀況或是應急狀況,其設計可以從以下這幾種方式出發:
1. 人:訊息內容主要是『人』,以及與各種人員相關的狀況,例如住院病患吸入濃煙後呼吸困難、家屬到院表示要查找病人、保險公司要求提供災損報告…等。列出這個災害中有哪些相關人物,可以幫助狀況的設計。
2. 物品與設備:訊息內容主要是在演習範圍內的『物』,包括口罩數量不足、呼吸器停止運作、高音波機器損壞…等。列出參演者行動中可能會用到的物品與設備來設計狀況。
3. 設施:訊息內容主要是『地』,包括建物結構、建物外牆磁磚、電梯、醫院中央氧氣、電力、空調、網路、通訊…等,這些設施的損壞或正常運作,能推動演習的進行。
4. 危害:包括火、煙霧、水、化學物質、輻射物質、冷、熱…等,促使參演者對這些危害進行反應。例如『病房中煙霧瀰漫,且煙霧逐漸往走廊上擴散』。
5. 訊息:包括警報、天氣、道路狀況、人力資源…等資訊。例如『中控室通知值班護理師有火警信號作動』。
因為狀況的是希望推動參演者進行行動或應變,根據災害的應變計畫或是應變原則,演習設計者可以預期在各種狀況下,參演者會作出的哪些行動。這些『預期行動(Expected Action)』,即是第三種事件。可以分為下列四種:
1. 收集、確認、驗證資訊(verify、validate):例如接獲火警警報,前往確認是否真的發生火災。
2. 對資訊進行考慮(consider):根據狀況內容,與其他參演者討論、協商;或是查找災害應變計畫中的內容。例如發布豪大雨警報時,護理之家人員討論是否進行預警性疏散。
3. 對狀況進行決策(decide):根據狀況內的資訊,決定其行動。例如火災演習時採取的滅火、關門、疏散。
4. 將行動推遲(defer):並非所有資訊都是立即有用,也並非所有狀況都需要立即行動,參演者需要判斷優先順序(priority)。例如地震演習中設計有建物損壞、人命損傷、天花板掉落,參演者需要記住有天花板掉落的狀況,但需要優先處理另外兩個狀況。
預期行動在演習設計中的功能有二,第一是將預期行動作為演習評估的參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把這些預期行動作為評核表的標準答案,認為與預期行動相符合就是有達成、不符合就是未達成,因為參演者的行動結果,可能比預期行動更好。在演習評估中,如果有與預期行動不同者,應該要特別紀錄,並在演習後進行分析。第二個功能是當參演者在對某些狀況應變後,演習設計者需要給予一個後續的狀況,來告訴參演者應變的結果,而這個後續狀況的擬定,就需要根據預期行動來設計。舉例來說,當預設的狀況是病房發生火災,預期行動是護理師進行滅火,後續的狀況則為滅火失敗、火煙擴散。在一些比較複雜的演習中,一個狀況可能造成不只一個預期行動時,需要根據各種不同的預期行動,來擬定不同的後續狀況。
演習中的各種事件是演習設計中非常關鍵的部分,要能根據演習的目標來設計,也要能與演習場景進行搭配,還要考慮參演者的行動。這個部分設計的好,演習才能順利的進展,發揮其功能。
參考資料:
1.Regina Phelps (2010).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design a great exercise (1st ed.). Chandi Media.
2.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https://www.fema.gov/....../national....../exercises/hseep)
3. WHO Simulation Exercise Manual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HE-CPI-2017.10)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