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時醫院病患照護的調整

 


醫院對於災害所要進行的應變工作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對災害本身的應變,例如火災時滅火、淹水時抽水、空調故障時維修…等,另一類則是持續運作,特別是對醫院中病患的持續照護,包括手術中病患如何繼續手術、加護病房病患如何維持呼吸器的使用…等,這一類應變工作在整個災害應變的過程中佔有很大比例,但卻是很多醫院在災害整備時較少著墨的部分。
災害對於醫院照護上的衝擊,除了環境的危害外,還會導致資源的不足。這些不足可能來自無法補給,例如員工無法上班、外部電力中斷,也可能是需求大於供給,例如大量的傷病患湧入醫院。不論是哪一種,在資源不足下的病患持續照護,並不是維持醫院所有照護,而是要根據照護工作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以及現有資源的量能來調整病患照護的方式。舉例來說,一般急診的五級檢傷中,心跳停止的病患是最優先處理,但是在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檢傷中,則是將這類病患的處置順序排在最後。
病患照護方式的調整,可以在以下這四種方面進行:
1. 人力方面的調整:員工可能因為交通中斷、受傷、感染疾病、照顧家庭…等原因而無法到院。在人力資源不足時,可以考慮增加每人照護的病患數量、調整輪班的時間(例如將三班制改為兩班制)、使用其他人力補充、或是擴大臨床業務的授權。
2. 物資設備方面的調整:包括各種醫藥材、補給、醫療設備。當這類資源不足時,在照護上的調整,需要訂定如何進行分配,例如當疫苗有限時,哪些人可以優先施打,或是當呼吸器不夠用時,哪些病患可以優先使用。
3. 空間方面的調整:當病床數量不足時,需要調整住院的標準,特別是加護病房。其次,可以讓一些穩定的住院病患提早出院,以釋出空間。最後,可以將醫院中一些非臨床的空間擴充成臨床使用,以增加可用的空間。
4. 照護規範方面的調整:當資源不足時,手術排程上可以暫緩或取消非緊急的手術;病患急救的規範也可能會需要調整,例如心跳停止的病患僅給予短暫的急救或不予急救;在除污部分,則可以從全部人員皆需除污,調整為有症狀且確定有接觸者才除污,甚至是在災害現場有經過除污者都不再於醫院除污。
這些災害時照護上的調整,會改變醫院平時的運作方式,因此都需要進行事先的規範,包括:
1. 何時啟動 / 啟動的時機
2. 啟動時的步驟或階段
3. 民眾如何被通知
4. 醫院中哪些照護會被調整
5. 誰能決定啟動或解除
不論災害的種類,都有可能導致資源的不足,進而需要調整照護的方式。在醫院的緊急管理計畫中的共同程序以及個別災害的應變規範中,都需要有這樣的說明,例如孤立運作計畫中需規範能到院的員工不足時該如何調整、疏散計畫中需說明如何照護病患、氧氣中斷應變指引需說明如何維持需氧病患的氧氣通應。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果,讓醫院能夠在災害中持續提供照護。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Sasaki H, Maruya H, Abe Y, et al. Scoping Review of Hospital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s to Validate the Improvement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Tohoku J Exp Med. 2020;251(3):147-159. doi:10.1620/tjem.251.147
3. Božić, Velibor. (2023). Disaster Recovery and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in hospital. 10.13140/RG.2.2.26369.12647.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