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可能處置毒性化學物質的醫院來說,由於這類事件發生的稀少性和應變上的高度專業性,化災演習是應變人員實際上陣前的練習機會,也是增進醫院整備量能的最佳機會。然而,在台灣進行的一些化災演習中,存在幾個潛在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降低演習的效果。我們將這些問題列出來,儘管並非每個醫院在舉辦化災演習時都會遇到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也可以作為未來醫院在規劃演習時的參考。
針對這些所列出的問題,我們設計了四種不同情境的桌上模擬演習(Scenario A~D),附在本篇文章中,供大家在未來演習設計上參考,或依據自身醫院狀況進行調整後使用。
問題 1:事件的辨識是由外部單位通知、病患需等人員著裝完畢後才到
並非所有化學災害事件都由消防單位送醫,也有可能是病患自行前來就醫。對於沒有外部通知的事件,醫院需要具備事件辨識能力,特別是在病患掛號時,要能辨識出化災病患,尤其是那些需要接受除污的病患。醫院需要快速啟動應變團隊、進行動線管制、進行人員與環境除污的工作,包括醫院內可能被污染的空間和人員,以保護院內病患與員工。
在某些化災演習中,演習控制方會等參演醫院的應變人員著裝完畢後再讓化災病患到院。然而,在已發生的化災案例中,有些病患會在到院前通報後的短時間內到達,例如不到5分鐘。與病患自行就醫的情況相似,醫院的準備時間往往非常有限。醫院應該針對無或極短準備時間的情況,規劃應變策略。
在演習設計中,建議先進行桌上模擬演習,討論這類狀況的應對措施,並對照醫院的化災應變計畫。在實兵演習中,可以設計化災病患直接走入急診掛號,造成急診入口及檢傷處污染,讓應變人員練習如何處理。 (對應 Scenario B)
問題 2:實兵演習選在日間
選擇在日間舉辦演習的好處是方便演習規劃和參演單位。然而,化學災害事件的發生時間不一定都是在平日的上班時間。醫院在夜間與假日時的應變量能通常較不足,特別是一些行政單位。對於需要架設室外除污空間的醫院而言,夜間應變會面臨一定的挑戰,例如對照明的需求更高、穿著PPE時可能導致的危險增加,如跌倒。
在演習規劃上,如果舉辦在日間,可以設定為假日,用假日的人力標準來評估醫院內的應變量能。也可以舉辦在夜間,當環境中沒有日光照明時,並結合醫院下班後的人力狀態,來評估醫院的應變。 (對應 Scenario B、C)
問題 3:病患人數假設過少、應變時間預設過短
通常在演習中預設的化災病患數量為2-3人,特別是在實兵演習中。雖然病患數量的增加會增加演習規劃方的負擔,但對參演者來說,這可以提供重要的練習和應變計畫的評估機會。
化災事件與一般大量傷患事件的應變,最大的差異在於穿著個人防護設備。而過長的穿著時間可能導致應變人員的生理或心理傷害,如熱衰竭和脫水。因此,許多化災演習都預設應變時間為30~60分鐘,以保護參演人員。然而,某些情況下,化災事件的應變時間可能遠超過此時間,甚至無法預期,例如社區中發生毒化物攻擊或洩漏事件時,醫院可能要面臨較長時間的應變。
在演習設計上,可以先規劃桌上模擬演習,將病患數量和應變時間調高,例如將應變時間設定為3小時,來評估醫院內部的量能,包括有多少人員可應變、有多少PPE可以替換,並檢視醫院的化災應變計畫是否涵蓋此部分,讓應變人員共同討論應對策略。這樣的設計應用在實兵演習上會增加規劃與應變方的負擔,也會增加參演者的健康風險,因此建議在醫院規劃充分且進行過桌上模擬演習後再進行,並有演習的安全人員監控。 (對應 Scenario A)
問題 4:每個病患都需要除污、除污順序是依到院先後
在化災實兵演習中,為了練習除污技術,常設計每個病人都需要除污,但在某些事件中,現場有毒性化學物質,未必所有病患都被污染。當病患數少時,可以全數除污,但當病患數量超過醫院應變量能時,需考慮有些病患不需要除污。此外,當多數病患需要除污時,除污順序應依嚴重程度進行,而非到院先後順序。如果演習中缺少這部分,就失去了練習機會。
在演習規劃上,如果直接測試大量病患除污,對參演者壓力會太大,建議先從桌上模擬演習開始。此外,也可以將化災演習與年度的大量傷患演習合併,讓部分病患有受傷但不需要除污,以評估醫院在兩種事件應變上的整合。 (對應 Scenario A、C)
問題 5:應變過程出狀況
在化災演習中,參演者希望順利完成任務,但缺少對意外狀況的預先規劃與練習,可能導致真實應變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建議在演習中考慮練習的狀況包括:熱水供應故障、充氣式除污帳漏氣、除污室/帳篷排水故障、除污人員PPE破損、除污人員跌倒或身體不適、病患躁動不配合、病患不會講中/英文…等。
在演習規劃上,對於尚未熟練應變的應變人員,建議先用桌上模擬演習,讓大家充分討論應變方式,再挑選適當實兵演習來進行。 (對應 Scenario A、B、C、D)
桌上模擬演習易於舉辦、成本低且參演者壓力較小,適合作為各種情境下的練習與評估方式。待應變整備充分後,再以技術演練和實兵演習進行更進一步的練習與評估。最後,如同其他醫院演習,評核最終應對應到醫院的規劃和應變計畫,檢視人員訓練是否需要調整、設備是否需要增減、SOP和應變計畫是否需要修改。透過不斷的演習和反思,我們相信,醫院將能更好地應對各種化學災害挑戰,為患者和員工提供更安全的環境。希望這篇文章和設計的演習情境,能為大家提供參考,促進醫療體系在化災應變上的進步。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Ramesh AC, Kumar S. Triage,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mass casualty events involving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or nuclear agents.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0;2(3):239-247. doi:10.4103/0975-7406.68506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