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對於毒化物的除污(Hospital Decontamination)

 


當社區中發生化災事件,如載運化學物質的槽車事故、工廠或學校的化學物質外洩、或有人釋放危害物質時,可能會有人員受到污染,甚至出現中毒症狀。如果受污染的人員未經除污就進入醫院,可能會導致醫院環境被污染,進而危及院內病患、訪客和員工的安全,因此必須先進行除污工作。
有些人可能認為,災害現場應有應變人員(如消防隊)進行除污,並將病患送往具備化災處理能力的醫院。然而,許多病患或受污染的民眾會自行就醫,根據國外統計,這類病患約占三分之二。他們通常選擇就近的醫院,而不知道該醫院是否能夠處理化災病患。對於未接受除污或除污不完整的病患,醫院需自行進行除污,因為醫院有責任保護設施、病患和員工免受危害物質影響,同時保持運作以提供服務。
醫院在規劃除污作業時,有四個步驟:
步驟1. 危害脆弱度分析
找出醫院附近可能的危害,分析發生毒化災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對醫院可能造成的衝擊。
步驟2. 擬定除污計畫
根據危害脆弱度分析的結果,制定醫院的除污計畫。在規劃過程中,可以邀請社區相關人士參與,例如附近工廠人員、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等。計畫應包括以下項目:
- 訓練計畫
- 通報、啟動、動員的程序
- 醫院安全管制程序:包含出入口管制以及維持醫院單一出入口
- 除污地點的設定
- 架設除污設備的時機
- 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的選擇
- 除污前後檢傷分類的程序
- 除污小組中各職位負責的工作
- 除污小組成員的健康評估與追蹤方式
- 通訊規範
- 員工輪替與輪班方式
- 將除污小組整合至醫院指揮系統
- 歸建程序
- 環境清理與復原程序
步驟3. 進行除污訓練
特別是對於除污小組成員。訓練的項目需要包括:
- 熟悉化災應變與除污計畫
- 確認每個人在化災應變與除污的過程中的工作職責
- 透過演習來練習與評估應變量能
步驟4. 進行演習
利用演習來評估計畫、人員、設備的整備程度,確保能通過除污措施來保護醫院免受污染。
除了制定除污計畫外,醫院還需要設立除污小組。小組的人數多寡取決於醫院預期的除污量能。小組成員應包括行政和臨床人員,前者負責除污環境架設、安全管制、協助穿脫PPE…等,後者則主要負責檢傷分類與病患處置。對於應變時需要穿著PPE的組員,需先經過醫療評估,以確保其能夠安全工作。
除污小組中,有幾個重要的功能群:
- 組長:負責監督與指揮,以及與醫院指揮中心間的聯絡(包括狀態報告與需求申請)
- 安全官:監控並確保所有員工安全,有權可中斷除污;確保PPE的正確和安全使用
- 除污前檢傷人員
- 除污後檢傷人員
- 沖洗人員:協助能自行除污者;替無法自行除污者進行除污
- 架設人員:快速架設除污設備與用品,包括除污帳篷、提供適當溫度的除污用水、廢水收集、空氣流通…等
- PPE協助人員:協助需穿著PPE的人員進行穿脫
在台灣,並非每個急救責任醫院都具備化災處理的量能。一方面,醫院可能認為這項投資沒有回報,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因缺乏除污措施而導致醫院無法運作、收入減少或名聲受損,這項投資就顯得非常必要。另一方面,醫院可能會考慮將此類病患轉至其他醫院。如果病況不緊急,確實可以有時間轉院。然而,當醫院接收到狀況危急且被毒化物污染的病患時,轉院前仍需進行急救處置,此時仍然需要進行除污。因此,對於尚未具備除污設備或計畫的醫院,應開始思考如何應規劃醫院的除污作業。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Best Practices for Hospital-Based First Receivers of Victims from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Involving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2005.
3. 林鍵皓等,化學物質緊急事件應變的馬其諾防線,台灣急診醫學通訊,2022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