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災害事件的到院後檢傷(Triage)

 


化學災害事件並不常發生,因此醫院中用來處理這類事件的資源通常都很有限,包括可用於除污的空間、可用的個人防護裝備(PPE)數量以及受過訓練的除污人員等。當需要處理的病患數量較少時,醫院可以考慮對所有病患進行除污。但當病患數量眾多,甚至包括許多未接觸化學物質的病患時,則需要通過檢傷分類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資源。
對醫院而言,化學災害的檢傷分類可分為除污前和除污後。除污前的檢傷(或稱『一次檢傷』)針對剛到達醫院的病患。在除污之前進行檢傷分類的目的是將有限的除污資源用於救治最多的病患。因此,當有大量化災傷患時,除污前的檢傷分類需能區分:
1. 病患是否需要進行除污:不需除污的病患可以按一般程序處理
2. 病患除污的順序:根據病患的急性程度以及接受除污後的存活機會,找出最需要除污的病人
3. 找出需要在除污前即時處理的病患,例如休克或呼吸停止等需緊急處置的情況
4. 病患能否自行除污:有些醫院的除污設備分為病患可自行除污與需人協助除污兩個區域,檢傷後送往相對應的區域
在進行除污前的檢傷分類時,檢傷人員需穿著全套PPE。這種防護會降低使用者的溝通和感官輸入,例如較難聽到病患的說話、無法聽呼吸音、無法觸摸皮膚溫度或脈搏。檢傷人員需透過有限的對話和理學評估進行判斷,因此需要由有經驗的臨床人員來執行,例如醫護人員或救護技術員。
根據病患與化學物質的距離及症狀,可以區分病患除污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優先需要除污的病患通常是距離化學物質最近、被液體污染或症狀嚴重的患者。一般來說,無法行走且合併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或大量出血的病患是最優先需要除污的。此外,即使不符合上述情況,但是病患出現中毒症狀,也需優先處置。可行走的病患急迫性通常較低,但若合併中毒症狀,其優先順序會高於其他可行走的病患。對於症狀非常嚴重,例如呼吸停止的病患,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會被分類為期待治療。
除污後的檢傷分類(或稱『二次檢傷』)則是在冷區進行,不需穿著PPE,因此可以進行較全面的評估。其目的是在所有化災病患和一般急診病患中,找出需要優先治療的病患,並決定除污後的病患應在哪個區域接受治療。
在化學災害中,很難在一開始就辨識病患的症狀是否由化學物質引起以及確定化學物質的種類,也難以通過檢驗來區分病患是否真的有中毒或染污。事件中可能有許多未接觸化學物質但擔心自己受污染的病患前往醫院就醫。大量這類的病患會衝擊醫療系統的運作。然而,在台灣的化災整備中對這方面的規劃較為缺乏。此外,對於需要除污的病患數量眾多時的應變方式也較少著墨。在這兩種情況下,醫院都需要通過事先規劃的檢傷方式,才能達到有限資源的集中使用。
參考資料:
1. Michael J. Reilly, David Markenson,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1,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 Ramesh AC, Kumar S. Triage,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mass casualty events involving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or nuclear agents.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0;2(3):239-247. doi:10.4103/0975-7406.68506
3. Calder A, Bland S.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considerations in a major incident. Surgery (Oxf). 2015;33(9):442-448. doi:10.1016/j.mpsur.2015.07.006
4. Cone DC, Koenig KL. Mass casualty triage in the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or nuclear environment. Eur J Emerg Med. 2005;12(6):287-302. doi:10.1097/00063110-200512000-00009
5. Powers R. Organization of a hospital-based victim decontamination plan using the incident command structure. Disaster Manag Response. 2007;5(4):119-123. doi:10.1016/j.dmr.2007.09.002
6.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Best Practices for Hospital-Based First Receivers of Victims from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Involving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2005.
作者:周維國(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https://forms.gle/DkHbXXf3ABDJS8659

張貼留言

0 留言